白矾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泸州消失的行当挑水伕,见证流水不干的小北 [复制链接]

1#

今天我们用自来水非常方便,不仅仅用自来水,条件更进一步的小区还家家户户配置了直饮水,生活在水源比较充沛的地区,我们应该感到幸福,还没有受过干旱之苦。但是实际上在过去,即便是泸州这样坐拥两条江的风水宝地,喝水也并不是如今天这么简单的事情。

过去没有自来水的情况,家家户户都有要被水缸,挨着江边近的则自己去挑水,也有山上饮水或者就近打井,地下水在当时的泸州还是比较丰富的。即便如此还是有诸多不方便,沽酒客记得就是八十年代初期到九十年代自来水还不是完全普及到户,沽酒客当时住的慈善路的那个大杂院,一开始就是院子里有自来水管,几十户人家都集中在院子一个角落挑水,虽然离自己家很近,但是也很费力,家里如果没有男人,女人挑水还是很难受的。

而早期在河里挑水不仅累人,还有一定危险,而且河中的水质并不好,家家都会备上白矾,用来澄清有杂质的河水。在这种情况下泸州就催生了一种送水行业,跟今天的送纯净水的很像,但是比他们更加辛苦,而且也就简单的卖力气。

泸州20世纪50年代后期,始有“自来水”设备,在此之前,城中饮用水,全由工人在长沱江边挑运,故若干年前,即有“挑水”这个行业,名称旧时叫“清水工会”,是泸州56个工人团体之一,属旧泸县总工会管辖。码头(会址)设花园路一茶馆内,是挑水夫揽活、了解行情、遇事找码头上撑腰、议事等来往聚散之地。

这里需要补充说明一下赵永康老师的意见,泸县的商人团体叫商会,县商会之下,分行业设立行业公会(习称同业公会),隶属于县商会,就像现在的分会一样。工人的团体,叫泸县总工会。总工会之下,也分行业设立行业工会。工会不是公会。公会,是商人组织;工会,才是工人组织。那时泸县的工会,很弱小,商会可就厉害。一声号召,各行各业商人无不响应。

这个行业被统称为“挑水伕”,伕,同夫,男子总称。如农夫,樵夫、渔夫、轿夫、车夫、船夫,经佑(管理和照顾的意思)马的叫马夫,烧锅做饭的叫伙夫,这挑水卖的自然也叫挑水夫了。

当年的挑水夫劳力资源大体分为两类:一是乡下来的,二是城内失业者或贫苦居民。他们以国家(列入单位编制)、包月、包户、记件、卖零挑水等多种形式,满足不同用户用水的需要。也有专门挑“零水”沿街叫卖的,每逢夏秋涨水,江水浑浊,单位住户均备有白矾,在水缸里涮一涮,水很快就澄清了。也有使用“砂缸”澄水的,水质更好。

挑水夫为多挣钱供家养口,尽力多挑,忙个不停。不论严寒酷暑,从早到晚,汗流浃背,其劳动强度之大,难于言表,当时在挑水夫中有民谣曰:“为儿为女为养家,扁担水桶如带枷,热了河中洗个澡,饿了紧裤咬牙巴,妻儿饿着等买米。哪管汗水湿河沙。”

粗略匡算,全城约5万人口,每天人均饮用1挑,(包括行业用水),挑水夫平均每人每天挑20担左右,极少数人能挑到40担就拼命了,也需人。故长沱江边各挑水码头,挑水夫来往牵线线,其情其景令人老一辈难忘。

挑水夫挑水的水桶也有大小,有头号桶、二号桶之分。头号桶装满水,给在八九十斤左右,二号桶,也有七十来斤。今天不下苦力的你我怕是吃不住了,当然如今也不可能去挑水了。

当时,有的人家自己庭院内打有水井,汲水自用。另外,距离河边太远的地方,往往都用的是井水。不是说全部的水都要从河里挑上来。不过凝光门,和小北门都是这个行当,才有所谓的流水不干小北门的说法。

董代富老师曾经回忆说:“我(董老师)记得——年,给我家茶馆挑铜码头处长江水5分钱一挑,一挑水大概有八九十斤,水桶上一个竹编圈,免挑水时浪(荡的意思)出去,一天大概要用3——4挑水,当时5分钱能买2个鸡蛋,相当于现在八角(今天怕要当三四块钱了),中学住校生一月的伙食才5元,吃得很好,油腻大,餐碗饭后常摘枸树叶擦去后才洗得干净。”

如今这些苦难艰辛的岁月已经离我们远去,长江的水源也在这几年开始更大力的保护,泸州人应该感恩长江和沱江,他们养育了我们的祖先,还在继续养育我们及后代,记录这些过往,希望大家不要忘记当初的模样,发展重要,保护更加重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