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矾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伤寒论详解166 [复制链接]

1#

原文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C

瓜蒂散方

胸中有寒痞硬塞气冲咽喉致息碍

瓜蒂红豆一合豉寸脉微浮涌吐排

瓜蒂一分,熬黄赤小豆一分

上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

这一条讲胸中痰食的证治。用吐法。

这一条的精神是什么?就是胸中寒。.此为胸有寒也.,这是张仲景的自注之词。胸里有寒,关于这个寒,古人有两个解释,一个是广义的,一个是狭义的。广义的.寒.就当.邪.讲,.此为胸有寒也.就是.此为胸有邪也.,古人.寒.和.邪.通用。《孟子》上有一句话,.而寒者致瘀.的.寒.就是当.邪.字讲。第二个是狭义的,这个.寒.就当.痰.字讲。痰,吐痰的.痰.,.此为胸有寒也.就是.胸有痰.。《伤寒论》说.痰.就得了,为什么说个.寒.字?有一些医学家考证,战国时期,就是《内经》、秦汉这时候还没有这个.痰.字。《金匮要略》上头所说的.溢饮.、.痰饮.实际上原来那字是个.淡饮.。真正的痰饮,那个时候没有。到了魏晋,从陶弘景的《名医别录》才有这个.痰.字。因为咱不是做考证工作的,不过是看注家的书的时候有这方面的意见,所以和大家讲一讲,.胸有寒.就是.胸有痰.。这个痰是个实性的物质,也是一个病理的产物,反过来它又是一个致病的因子,所以这东西在哪个地方哪个地方就会生病。

.胸为阳位似天空.,胸是上气海,是阳气汇聚之处,胸里有痰邪,就要阻碍胸阳,胸阳就受到阻碍了,它就开发不利,所以它就有点儿表证。因为营卫都是从胸中开发于体表,现在胸里有痰了,胸阳不利,卫阳之气不利,所以这个人也有一些像桂枝证。桂枝证是什么?发热,汗出,恶风。.病如桂杖证.,.如.字是.像.字,那么意在言外,它不是桂枝证,发热汗出像有点儿表邪。但是.头不疼,项不强.,头也不疼,项也不强,桂枝证.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应该有太阳经脉之证,它这没有,说明它又不是桂枝证,只不过相似而已,这是胸阳不利而导致表气的不和。

大结胸汤证.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水热结胸证有的时候头项也强,也像是有点儿柔痉,有汗出。胸为高位,阳位受邪之后,就有类伤寒证。胸里阳气有病了,有的时候出现类似伤寒证,像有表证。.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这是论它的脉证。怎么知道胸上有寒?.寸脉微浮.,根据古人的记载,.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则死.,.上部有脉.就是寸脉,.上部.就是寸脉,.下部无脉.就是指关尺说的,如果见了这样的脉,.其人当吐.,应当给用吐法,如果不吐,能把人憋死。根据文献记载看,寸脉微浮是关脉、尺脉都比较沉伏不起。为什么?因为气机闭塞、气道不利了,所以它脉也就不起了。

为什么寸脉微微有点儿浮?一是邪在胸而有上越之机,正气要使邪气.在上者,因而吐之.,有上越之机。.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胸里痞硬,这人胸里痞塞。硬闷,有气往上冲、往上顶,顶住嗓子眼,而使呼气不得利。.而不得息者.,顶这边喘气都不得利了,这是什么?痰气上逆,痰气上逆要吐,他又吐不出来。虽然有痰气上越之机,但是又吐不出来,所以.气上冲咽喉,而不得息.,这个病是很厉害的。.此为胸有寒也.,胸里有寒痰,因为它已经有往上的机转,.气上冲咽喉.,那么寸脉也微浮,应当因势利导,.病在上者,因而越之;病在表者,汗而发之.,所以.宜瓜蒂散.,给他吃瓜蒂散。瓜蒂散一吐,把痰邪给吐出去,胸阳之气得升,这个病就好了。

瓜蒂散这个方子,一个是瓜蒂,.熬黄.,就是炒黄;另一个是赤小豆,.赤小豆一分,瓜蒂一分.,等量。这个煎服法注意了,.上二味,各别捣筛.,瓜蒂和赤小豆分开捣,捣完用细罗筛一筛,.为散已.,为成面者,然后.合治之.,把瓜蒂和赤小豆合在一起,把它搅拌匀了,.取一钱匕.,现在就是三分,不要多用,而用三分,.以香豉一合.,豉,有臭豉、香豉,用一合豆豉,.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稀者就是烂,烂烂乎乎的,像稀粥,然后去渣滓,用水和药面,.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三分要不吐,可以加到四分,.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这个吐药还很厉害,使胃里翻肠倒肚的,把东西全吐出来。所以要是身体软弱、亡血,气血虚衰的人、年老的人、有什么脑病、心脏病的瓜蒂散就不大好用了。

现在就讲一讲瓜蒂散的作用。古人就认为这是酸苦涌泄之法。瓜蒂又叫苦丁香,这个药特苦,就是咱们夏天吃的甜瓜的底、尾巴,赤小豆微微带点儿酸味,一苦一酸,就是酸苦就作吐,酸苦涌泄为阴。瓜蒂这个药是个吐剂,能吐胸中的实邪,没有实邪可不行。为什么要用香豉?豆豉是个清宣的药,有点儿宣阳、清宣的作用,所以它清轻能载药上浮,而能够帮助瓜蒂涌吐胸中痰湿,它是个辅助之药。一般吃药后吐什么东西?有的时候吐菜汁,就像是咱们青菜拧出的汁,有的是绿色,有的还有黄色,也有吐出稠黏的痰涎,扯不断的黏涎,一吐出来就舒服了。吐得是满头大汗,浑身出汗,吐有解表的作用,就体现在这个地方了。因为吐的时候是很难受的,恶心难受,脸也红了,血管也都鼓出来了,脑门出汗,浑身也出汗,所以吐的时候都有见汗,见汗就要怕风,所以要避风。这是一个了。第二个,在吐以前最好用宽一点儿的布带子把肚子勒紧一点儿,这样吐得快。把肚子勒上,腹肌一使劲,就往上吐了。第三个,吐的时候往往有头晕,所以告诉患者吐以前闭目以待之,把眼睛闭上,闭上等待,不要睁眼睛,会头晕。

吐也得恰如其分。.吐不止者.,吐得不止,已经都把绿沫子、黄沫子、痰涎吐出来了,还吐。怎么办?这时候用大葱白熬汤,把它喝下去,就止住了。吃了瓜蒂散以后,心里直闹腾,吐不出来,那怎么办?那就看情况了。一个就是说是.少少加之.,第一次吐不出来,少少加之,也可以探探嗓子,助吐法,也可以给他吃一块砂糖,吃了就吐,一见甜东西就吐。吐得要快,所以说.得快利则止.,吐得很痛快,.哇哇.吐出来就好了,和下利.得快利乃止.道理是一样的。问题是什么?把这些胸上、胸中的寒、痰、邪倾囊而出,都吐出来了,不能遗留。

汗、吐、下是祛邪的三法。.病在表,汗而发之;病在上,因而吐之;病在里,下而竭之.这都是古人的祛邪三法。金元时代有一个叫张子和的,写了一本书《儒门事亲》,尽讲汗、吐、下之法,那也是一个名医了。现在是汗法、下法比较常用,吐法不大敢用了。有当一辈子大夫的吐法一次都没用过,所以这个法有点儿名存实亡。

吐法也不局限瓜蒂散这一个方子,白矾也能吐,吐的药还是有几种,但是瓜蒂散是比较常用的,所以我们要提倡用这个吐法。同时我们也要记住,正气虚,身体不好的,有肺病、结核、心脏病,用这个药可就要注意了。那时候中医学院有一位老师,他的老婆就是得病了,我也不知道。他那天就来找我,说.刘老师,这个瓜蒂散怎么个用法?.我也不知道他为什么问,我就给他简要说了说。好,他回去就给老婆用了。他老婆有点儿像神经官能症,她就吐了。经过多长时间,这个老师对我说.老师,这个瓜蒂散太厉害了。.我说.你怎么知道厉害?.他说.我给家里吃了,还真吐了,半个多月没缓过来。.后来吃了些补药。

胸中痞硬是胸有痰邪,胸阳闭塞,气机不利,营卫不和,所以这个病有点儿像桂枝汤证,症状特点是.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并且是六部脉皆沉,只有寸脉微浮的,这是邪气要从上越而出,所以因势利导,用瓜蒂散以引吐之。

经典为基,临床为本

医路漫漫,初心不忘

坚持虽难,诸君为伴

张仲景六经辩证中顺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太阳病

阳明病

少阳病

太阴病

少阴病

厥阴病

※长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