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精准诊疗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10619/9083291.html太极拳从理论到实践都非常重视“气沉丹田”所以学习者对何处为丹田,如何气丹田不可不详察,故为文以述之。
一、丹田——修炼内丹的鼎炉
蝼蚁尚且贪生,人谁不想长寿。曹操在其名篇《短歌行》中曾无限感慨地吟诵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这里诗人把人生过程喻为早晨挂在草尖上的露水,那么脆弱,那么短暂,怎不让人“忧思”呢!故对如白驹过隙般倏忽而逝的人生,人们在忧思慨叹之余,便呕心沥血地想出许多“可以永年”的法子,其一便是烧炼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金丹。
早在《史记》封禅书里就记载有著名方土李少君对汉武帝刘彻吹嘘说:“丹砂可以化为黄金,黄金成……见之封禅则不死。”以后历代君王为求长寿大力罗致“宾客方术之士”,且动辄数千。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自此后炼丹之风日炽。这种从前汉开始人工炼制的金丹,至唐代统称外丹。唐时仍十分盛行,唐太宗、宪宗、穆宗、敬宗、武宗、宣宗诸帝皆因服食金丹而“仙升”。
晋代神仙理论的奠基人葛洪在其《抱朴子内篇金丹卷第四》中曾详细记载了炼丹的配方,其主要原料有丹砂、雄黄、盐卤、石牡砺、赤石脂、白矾等。
丹砂,又名朱砂,就是红色的硫化汞,经烧炼还原后即成液态水银。小小的水银球发着耀眼的银白色金属光泽,闪闪灵动恰似一粒粒金丹,殊不知水银食之可以使人毙命,烧炼过程中大量产生的水银蒸汽更是剧毒物质,所以绝大多数烧炼和服食金丹的人都为获得长寿而“白日飞升”了。
起先丹士们还可以自欺欺人地说他们已得道仙升,但时间一长骗局就不灵了,所以唐以后炼丹术就开始衰落。
烧炼外丹以求长生的探索失败了,但人们在失败中逐新认识到,要求得健康长寿、长生不老,不能寄希望于人身之外的什么“金液仙丹”,转而内求诸己,重视自身修炼,炼气结丹,筑基强本以达长寿,这种神气凝结不散而成的大丹即“内丹”。内丹修炼“其效初不甚觉,但保健累百余日,功不可量,比之服药,其效百倍。”故自宋代起,内丹术便日渐兴盛起来。
内丹修炼借助了外丹烧炼的名词术语,模拟外丹烧炼过程,同样讲究鼎器,药物,火候三要素。其中鼎器包括鼎、炉两件东西,鼎便是“采药归炉”,进行“炼药”的地方,尤如种植内丹的田地,故名曰:“丹田”。
“丹田”一词,较早见于晋代皇甫谧所著的《针灸甲乙经》在脐下二寸。此处所讲的是针灸穴位,而不是大极拳“气沉丹田”中的内丹修炼的“鼎炉”——太极丹田。太极丹田的提法见于调元子的《内丹决》:“下丹田,曰气海,亦曰鼎。”太极所讲的丹田不是针灸穴位的丹田,二者实质上应有区别。
二、太极丹田在“脐后肾前”,不是小腹表层的针灸穴位
笔者在学练赵堡和武式太极拳过程中,多次聆前辈听讲解拳理,并翻阅大量资料,逐渐领悟到太极拳所说的丹田应在人体正中之百会、会阴的连线上。下丹田在脐中至命门连线与上述连线的交点处,以该交点为核心的球形空间。这样确立太极丹田根据如下:
1、北宋张伯端在《悟真篇》中讲“休泥丹灶费功夫,炼药须寻偃月炉;自有天然真火育,何须柴炭与吹嘘”。主张修炼内丹,鼎炉应设于体内,不要在人体外瞎折腾去炼外丹了。
2、元代陈致虚在《金丹大要》中更进一步明确:“或问何谓鼎炉?曰身心为鼎炉……令人外面安鼎炉者,谬也!”“内鼎者即下丹田,在脐之下,脐后肾前。”陈致虚非常细心和认真为避免对“脐之下”产生误解而特意指明“脐后肾前”,已相当准确,无庸置疑。此处之丹田,在腹腔内,为“神归藏之府”“一身上下四向之中”可“贮一身之血气”,是修炼内丹、神守要害之处。(白林朋)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