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些医院白癜风最权威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jzpj/纪念碑
无字碑
《申报》史料
在扬州市汤汪乡九龙皇墩陵园内,有一块无字碑和一座许君有仁、谈君有华捕盗殉难纪念碑,碑文记载了两位义士从匪盗手中救回被绑儿童但在此过程中不幸受伤牺牲的事迹。
近日,扬州市文史爱好者谢文逸根据碑文内容检索,意外找到了民国时期《申报》关于此事的两则报道,“如今,有当年的新闻报道还有实物资料留存加以印证,实在难得。”谢文逸及多位文史爱好者均建议,此碑保护起来并加以宣传展示,让更多的人了解两位义士当年的事迹。
从匪盗手中抢回被绑男孩
两义士中弹相继辞世
年春,差不多就是现在这个季节。
彼时,军阀混战,扬州所在的江北一带被国民军队夺回。城郊四乡匪盗极多。然而此时的国民军队仍旧忙于战事,无暇顾及地方治安,于是地方老百姓组织保卫团,用以自卫。
“咣——咣——”晚间9时左右,杨之水急匆匆奔至街上,将手中的锣鼓敲得震天响,“快救救我家孩子啊,我家孩子被匪盗架走了!”杨之水是扬州南郊孔庄(现施桥镇)当地一磨坊主,家境不错。当晚,8名匪徒突然带着4架盒炮闯入杨之水的家中,不由分说将其子杨国栋架走。绑匪真正的意图并非拐卖,而是希望杨家人带着家中值钱的物什来赎人。
听到鸣锣报警后,孔庄等地的联庄会、保卫团立即集结,准备追匪救人,许有仁、谈有华二人就在这次出警的保卫团中。
追匪途中,保卫团路过芙蓉庄,恰巧遇到了绑架杨国栋的绑匪们,许、谈二人更是奋勇当先,与绑匪徒手搏斗。终于,孩童被成功救出。绑匪夺路而逃,混乱中开枪扫射保卫团成员,导致许有仁腹部中弹,谈有华腿部中弹,顿时血流不止,倒在血泊之中。民众连夜将许、谈二人送往抢救,然而,由于二人伤势过重,加之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两位义士相继牺牲。
数日后,当地民众在东越庵为两人举行了追悼会,民众纷纷前来悼念,之后又集资在东越庵为两位义士建立了纪念碑及碑亭,以期大众永远铭记两位义士的事迹。
汤汪本地仍有二人传说
《申报》曾先后两次报道
斗转星移,许、谈二位义士舍身救孩童的事迹已过去90多年,但在汤汪本地仍流传着关于二人的传说。
年11月24日,汤汪当地文化学者罗永赓根据碑文记载和老一辈村民回忆,在《扬州晚报》刊发名为《芙蓉庄的石人碑》一文,对二人的事迹进行了整理,称为二人立的纪念碑已迁至九龙皇墩陵园内。
早年间,谢文逸至汤汪乡九龙皇墩陵园内祭扫,在进入园门不远处就发现了一处无字碑及一“人头碑”,无字碑阳面较为平整但无字,阴面坑坑洼洼,“人头碑”则是一根白矾石四方柱,柱头为宝珠形制,四面刻有碑文,碑文所记载的内容,就是就是许、谈二人当年的英勇事迹。
近日,谢文逸试着检索当年是否有更多关于两位义士的记载,找到两篇《申报》报道。
《申报》在当年3月26日及4月22日对此事分别有两篇报道,第一篇报道了两位义士舍身救孩童的具体事迹,对于细节描述十分细致,包括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二人相继辞世的缘由和具体时间,许有仁“已因傷重、於今晨(二十六)三時氣絶”,谈有华“彈在肉内、該院無愛克司光鏡、施治不易着手”,数日后也不幸牺牲。第二篇则报道了当地民众为二人举办追悼会的内容,这场追悼会“由地方人士劉嘯東徐述齋”等人发起,“夏三月初十日、午後三時、在文峯塔南東越菴舉行追悼大會”。
除了这两篇报道,与4月22日报道一同出现的,还有扬州颁布的一则布告,这是一则“奖励办法”,鼓励民众抓捕盗匪。据扬州另一文史爱好者朱德林介绍,保卫团在当时属于民间组织并非官方组织。而这则“奖励办法”与许、谈二人追悼会的内容一同出现,也让谢文逸和朱德林有了新的猜测:二人的牺牲是否直接推动了这则办法的出台?
研究发现三个版本存在些许出入
不过,虽然找到了当年《申报》的报道(以下简称“1版”),但通过与罗永赓整理的版本(以下简称“2版”)以及碑文内容作对比,谢文逸发现三个版本有些许出入。
一是事件发生的时间,1版中事件发生在阳历3月25日晚,2版中是5月2日,碑文则载为“丁卯春三月”;二是追悼会的时间,1版中是农历3月10日(阳历4月29日),2版中则是5月7日,碑文记载4月9日;三是绑匪的人数,1版中为8人,2版中为2人;四是被绑孩子的年龄,1版为10岁,2版为6岁;五是两位义士的名字,1版中,两位义士的姓名是许有仁(第一篇中是许益仁)、谭有华,2版中的姓名为许友仁、谭有华,碑文记载义士姓名为许友仁、谈有华。此外,对于芙蓉庄庄名的变迁,谢文逸也有不同的看法,在2版中,罗永赓特意注明“芙蓉庄:因庄上崔姓居多,后更名崔庄”。而谢文逸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在《扬州郊区地名考、名村录》中记载,“芙蓉庄后改名戴庄”。
4月8日下午,记者同谢文逸、朱德林、广陵区文管办相关工作人员及汤汪乡相关工作人员一起来到九龙皇墩陵园,见到了这两块碑。清明刚过,可以看出前不久刚有人来祭拜过。
义士后人讲述两块碑移动过多次
记者一行偶得一位许家后人的联系方式,便前往与之见面。这位许家后人名为许广友,今年57岁,许广友表示,许义士的姓名是许友仁,就是其曾祖父,并透露,另一位义士姓“谭”,也有后人在当地。不过,由于事情发生的年代过早,当时许广友尚未出生,家中也无遗物,“曾祖父去世的时候我的祖父大约才刚刚结婚,二十多岁。”根据罗永赓整理的资料得知,许友仁年出生,谭有华年出生,二人去世时分别为40岁、68岁。
得知《申报》曾报道曾祖父的事迹,许广友十分激动。许广友回忆,通过长辈描述及自己所见,两块碑至今已被移动过多次,“最初在东越庵;到了上世纪60年代,家族的长辈怕碑被破坏,就藏在了我们许家的竹园里;年左右,又将两块碑从竹园中搬出来移到了崔庄的路边;再后来到了年,移到了墓园。”无字碑是否曾刻有碑文?许广友表示,自己小时候见到的碑就是如今的模样,应该未遭到人为破坏。
当地拟对碑就地保护
如今,两块碑虽然还在,但让谢文逸感到遗憾的是,碑旁并无任何文字说明,鲜少有人能够知道这两块碑的来历以及碑文内容。谢文逸和朱德林提出,是否能将其保护起来?“其实碑文中还提到,当年还建了碑亭,是否可以将其恢复?”
广陵区文管办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广陵区尚未开展区级文保单位的申报工作,如果后人认可,建议将碑迁至烈士陵园集中保护,如果就地保护,具体事宜需要由当地政府负责。之后,记者联系了九龙村相关负责人,对方表示,许、谭两位义士的故事确是本地历史上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对于文史爱好者的建议,对方认可就地保护的方式,并表示将安排专人负责此事,商讨出最佳办法以扩大两位义士的影响。
本报也将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