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哪个好 http://www.xftobacco.com/m/玉田县孤树镇的“北方水乡”宋庄子,“十里画廊”枣乡青石塘,“满族风情村”邢家楼,“抗战史馆”邢张庄,高高搭建魁星楼的半壁街,几个村子宛如缀在一条项链上熠熠闪光的几块钻石。以“三年建成美丽乡村,五年打造乡村旅游”为目标,争当全县乃至全市乡村发展的“排头兵”,形成村村有特色,庄庄有亮点。徜徉在乡情浓郁的街头;穿行于成片的枣林幽径;掬一捧清洌地兰泉河水,嚼一颗金丝枣,甜一点点浸润,情一丝丝沉淀。
此行,宋庄子的民俗文化馆令我久久不能释怀。
在宋庄子党群服务中心内,第一层打造了民俗文化馆。墙上挂着的老照片,布置的老场景,展示的老物件,展现了清代中晚期到八十年代的那段农耕历史。
入门右侧,摆放的木制犁铧撞开了我的记忆大门。布谷鸟衔来春耕的消息。车把式的吆喝声,大鞭子炸响声,骡马车‘吱吱呀呀’和牲畜的踩踏声、响鼻声、喘息声混合在一起,奏响春天的序曲。无垠田野上人影绰绰。犁铧掀开大地的外衣,犁尖下到脂肪层,饱满的种子将要在这里吸足营养、生根、发芽,长成一株禾苗然后拔节,粗壮成玉米或者微小成一粒芝麻。
犁铧,我们俗称之“豁子”。前面由人或者牲畜牵引,后面人扶住犁柄,适时压低或抬起,切割和抬升土壤,在土地里形成“V”型沟,便于播种种子和保墒、除草等作用。人和牲畜的协作,主要靠呤,地域不同,方言不同,吆喝声也是多种多样。我的家乡常用“哦”“吁”“驾”等。“哦”是向右或右前方,“吁”是向左或左前方“驾”是前进。实际操作中,声调的高低变化、停顿缓急,意思又产主变化。比如“吁”:“吁着”是向左,长声的“吁…”就是停止、停下来的意思。
农忙时节,田野里人欢马叫,牲畜们精神抖擞,人们更显帅气风流。牵缰绳的在前,一手抓牢绳索,目光疑视远方的标杆,步调一致。直线前进。黄牛四蹄蹬开,埋头拖动犁铧。鼻孔、嘴巴喷出的热气爬上牵夫的后背、胳腰和脖子,痒得不由得放歌,歌声嘹亮开词"嘚,嘚,架……”相邻耕作的几家人开始呼应起来。独唱发展成二重唱甚至大合唱。犁铧翻卷起潮湿的泥土,气息清新醉人。皮毛光亮的骡马、黄牛扬蹄奋进间,停歇摆胯,略带腥臊的橙黄色尿液倾泻而下,土地上飞溅起了啤酒般白色的泡沫。庄稼汉子脸上漾着笑意,又肥了一块地。
妇女和体力稍差的长辈们点种或踩种。点种是把种子均匀下到豁出来的垄沟里,踩种是边下种子,边用脚把种子埋土、踩压。给种子一些压力,这样种子不易漏风,踩到土里的种子和土质紧密结合,潮气包裹,更容易发芽。妇女们一手拎筐或篮子,里面装着种子,另一只手飞快地抓起一把种子,食指和中指像灵巧的开关,打开种子就下落,收起就闭合通道。腿脚灵活配合,依次上步轮流踩种。面带桃花气定神闲,身姿曼妙如风摆荷柳。
种子入地,我们俗称的“铧拉”闪亮登场。“铧拉”:铁器、长方形,单面匀称焊上三角形或者梯形的铁板。骡马拖拽、绳子牵引铧拉行进。土坷垃被轧碎,高处的土被拉低,土地逐渐变平整,种子得到掩埋。
然后,“趟子”压轴出场。”趟子”是用木质的长方框,几棵横木固定在一起。用柳条细密地编成一个平面,固定在横木上。和铧拉作用相仿,进一步破碎土块,盖严种子,平整土地,便于引水灌溉。
“趟子”上的操纵者,多是身手矫健的好把式,牲畜多用马或骡子在“趟子”上站稳脚跟,拽紧撇绳,重心后仰。随着一声“驾!”,骡马拔足疾驰,操控者脚踩“趟子”,乘势而去。一条绳拽着,如踩一叶江舟,飘飘摇摇。一会儿“8”字形,一会儿“S”形。土地的肚皮留下一道道印痕,抚慰得开阔平坦。踩“趟子”的年轻后生,观众越多越来劲,异性越多表演性越强。性起玩起“凌波微步”和”蹬里藏身;故意敞开衣襟,方显我男儿本色。
走到民俗文化馆的一另例,几把老瓢堆放在一起。有几个扎着圆孔,边缘光亮。我知道这是用来漏红薯粉条的用具。
当年,红薯是我们屯子的主产,几乎家家漏粉条。漏粉的时候,先用大锅烧水。大锅上横放上两根木棒,上面倒扣一口大粗磁缸。然后,用大块塑料布罩住大缸和大锅。烧水时候要把用来搅拌淀粉的大缸一起预热。水烧开后,揭开塑料布,翻转大缸到地上。适量红薯淀粉倒进预热的缸中,加入一定比例的白矾,温水把淀粉冲释搅匀至无颗粒物。然后二次加入开水,继续一个方向搅至粘稠状。上手一提,从指缝均匀流下,这样就可以上粉瓢了。人踩上凳子,一手把盛满淀粉液的大瓢举到胸口处,一手磕打瓢沿儿,这样,淀粉汁从几只圆孔飞流直下,由粗转细,精准地钻进锅里,扎个猛子,被冒着细密亮晶晶的水泡托举到锅边。粉条扭动身段,接连几个打滚,晶莹剔透。用几根细竹竿,把粉条拖拽上岸。叠几叠,晾晒到场院上木架子上。
滚热的粉条才出锅,我和弟弟早已按捺不住。仰着小脸,渴望地望着父亲母亲,专心致志地捧着一摞空碗,吧唧着嘴,吞咽着口腔里的分泌物,“来呗!先给我们盛点儿中不?”
圆滑清香的粉条,再缀上碧绿地蒜苗葱花,撒上几许红艳艳的胡萝卜丝,淋上几滴老酱油,大白碗立刻热气扑面、香气扑鼻。味蕾大开,食指大动。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粉条绝对称得上至真至纯的美食。
游走在民俗文化馆内,烧火的风箱,理发的用具,当年用过的粮票、布票,煤油灯,缝纫机,纺车……逐渐淡出人们视线的老物件静默无声,但是他门却好像述说自己的前世今生。“皓月一天,无边无际。兰心数瓣,有开有合。”它们就像青石塘的金丝小枣一样,金丝如钩。挂满愈酿愈醇的陈年往事,招摇在我们风尘仆仆的岁月里。
来源:玉田旅游
作者/来源:唐山文化旅游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