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矾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年俗探秘腊月二十八的发面习俗与化学原理 [复制链接]

1#
腊月二十八,发面习俗探秘

在腊月二十八这一天,民间有着一项独特的习俗——发面。这一习俗不仅承载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盼,还蕴含着丰富的化学原理。通过了解这一习俗,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二十八,把面发”,这句民谣在民间广为传唱。今天是腊月二十八,按照传统习俗,发面成为了今日的重头戏。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发面,为新年的主食做好准备。那么,从化学的角度来看,发面究竟意味着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探索其中的奥秘。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三十晚上闹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二十八,把面发”,这句民谣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今天是腊月二十八,按照传统习俗,发面成为了今日的重要活动。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开始发面,为即将到来的春节准备主食。

按照中国的传统习俗,从大年初一开始到初五结束,这段时间内是不允许动火蒸馒头和炒菜的。因此,人们习惯在腊月二十八和二十九这两天预先制作好主食。

在年菜中,除了馒头之外,还有许多其他蒸制的面食。例如,满族年菜中的蒸食就包括:蒸喜、蒸花卷、蒸枣泥方圃、蒸豆沙圆包、蒸子孙馒头以及蒸如意卷等等。在春节期间,人们会在馒头上用胭脂点上红点,寓意着吉祥如意。

那么,对于我们来说,发面不仅仅是一种传统习俗,它背后还蕴含着哪些化学知识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探索发面的化学奥秘。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发面”。发面,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使面食得以胀大并变得膨松的过程。现在常用的“发面”方法主要有两种:生物发酵法和化学膨松法。其中,生物发酵法是一种通过酵母菌与面团中的有机物进行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进而促使面团逐渐胀大的技术。这种方法历史悠久,不仅包括传统的老面发面,还涵盖了现代常用的酵母发面。另外一种常用的发面方法是化学膨松法。这种方法通常采用明矾、小苏打或泡打粉(发酵粉)等化学物质来发面。其原理是,在面团中,这些化学物质会受到水分和温度的影响,进而引发一系列化学反应,产生气体,使面团逐渐胀大。化学膨松剂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碱性膨松剂,包括小苏打(碳酸氢钠)、碳酸氢铵、碳酸氢钾和轻质碳酸钙等;另一类是酸性膨松剂,如明矾(硫酸铝钾)、硫酸铝铵、磷酸氢钙和酒石酸氢钾等。小苏打,其学名为碳酸氢钠,亦被称为重碳酸钠或酸式碳酸钠,拥有NaHCO3的化学式。小苏打,这种化学名称为碳酸氢钠的白色晶体或细微粉末,无臭且带有咸味。它极易溶于水,且其水溶液呈现出微弱的碱性。作为一种强碱弱酸盐,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度稍逊于纯碱。在发面过程中,小苏打能通过与发酵产生的有机酸反应,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促进面的膨松。其反应式为:NaHCO3+HA=NaA+H2O+CO2↑(其中HA代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尽管小苏打曾是发面过程中的常用添加剂,但它的起发作用相对有限,释放的二氧化碳量较少。更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小苏打本身的碱性特性,使用后制作的馒头、包子会带有明显的碱味。明矾,其化学名称为十二水合硫酸铝钾,在日常中也被称为白矾、钾矾、钾铝矾或钾明矾。它呈现为无色透明的块状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特殊气味,却带有微甜而酸涩的味道。明矾是含有结晶水的硫酸钾和硫酸铝的复盐,在多种工业和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制作炸油条(饼)或膨化食品时,若在面粉中先加入小苏打,随后再混入明矾,会显著促进二氧化碳的生成,从而极大地加速了食品的膨化过程。这一反应可简单概述为:2KAl(SO4)2·2H2O+6NaHCO3=K2SO4+3Na2SO4+2Al(OH)3↓+6CO2↑+24H2O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偶尔会听到一些不法商贩在制作油条时违规加入明矾。然而,由于明矾中含有铝离子,长期过量摄入会对人体造成诸多危害,如影响铁、钙等营养成分的吸收,进而导致骨质疏松、贫血等问题,甚至可能损害神经细胞的发育,引发痴呆。因此,选择合适的发面方法至关重要。

此外,泡打粉作为一种常见的发面剂,被广泛应用于各类面食的制作中。它是由小苏打与酸(如酒石酸、柠檬酸或乳酸)、酸式盐(如酒石酸氢钾、富马酸一钠等)以及明矾等成分复合而成,通过化学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从而促进面团的膨松。其起发作用显著,且能有效平衡小苏打的碱性。由于酸碱平衡趋于中性,使得起发时的化学反应更为剧烈,进而产生了更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发面的速度得到了显著提升。二十八,把面发,这不仅是为了准备过年的主食,更寄托着“发财”的美好愿望。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探索快速发面的秘诀,通过一段精彩的视频,掌握这项实用的技能。愿每位观众在新的一年里,都能财运亨通,发发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