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矾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羖羊角与绵羊角传统中药材的现代应用解析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知名专家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
药材概述基本信息

药材名称:羖羊角-绵羊角,亦被称为公羊角或雄绵羊角。这种药材的采收与加工相当讲究,需要在雄绵羊四季均可采收时,用锯锯下角,并进行干燥处理。其药用部位自然是角,且这种药材的产地遍布全国。在科属方面,它属于牛科,原材料为绵羊,是一种哺乳动物。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品种的绵羊体重差异很大,最小的体重不足0kg,而最大的则能达到-00kg。此外,其外形特征也因品种而异,有的雌雄均长有角,有的则二者皆无,还有的仅雄性有角。

角形与羊尾的形态差异也因绵羊的品种而有所不同。那些被毛接近原始品种的绵羊,它们的被毛分为两层:外层是粗硬的毛发,能够抵挡雨水的侵袭;而内层则是纤细的绒毛,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然而,经过改良的品种则通常只保留了内层的绒毛。此外,绵羊的前后肢之间都长有一腺体,其开口位于前部,同时它们还具有泪腺。

绵羊角特征

绵羊角作为羖羊角-绵羊角药材,其形态特征明显。整体而言,绵羊角形体较为庞大,弯曲部分呈现出螺旋状的特点。观察其表面,可以看到黄白色的色泽,并覆盖着许多横沟纹。

药用价值性味与归经

绵羊角具有苦味和咸味,且性质偏寒。它主要归入肝经和心经,影响这两个重要的脏腑,对风热头痛、温病发热神昏等症状有治疗效用。

功能主治

绵羊角被用于治疗风热头痛、温病发热神昏、烦闷、吐血等症状,同时还可用于小儿惊痫、惊悸、青盲内障以及痈肿疮毒的治疗。现代解析指出羊角能够清热散寒,有效应对青盲、惊悸等症。

用法用量与注意

内服时,绵羊角通常煎汤服用,用量为9-0克;或者烧存性后研末服用。外用时,适量烧灰研末后调敷即可。使用绵羊角时,需注意与冤丝子等药材的配伍禁忌。

古代医书附方

此外,绵羊角在古代医书中还有一些附方记载,这些附方为我们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古代医书中记录了绵羊角用于治疗小儿痫疾、风邪引起的心烦等病症。①治疗小儿痫疾:将公羊角烧存性后,用酒服用少许,此法源于《普济方》。②缓解风邪引起的心烦恍惚、腹痛等症状:取公羊角屑微炒后捣为散,以温酒调服,不分时间,此法载于《圣惠方》。③治疗突然吐血不止:将桂心与炙焦的羊角共同捣末,以糯米粥调服,不分时间,每次服二钱,此法亦出自《圣惠方》。④缓解打扑伤痛:将羊角屑与沙糖水拌炒后捣末,每服二钱,以热酒送下,并揉按痛处,此法简便易行。⑤治疗身面赤癍或瘭子肿起:将公羊角烧灰后,与鸡子清调和涂抹,此法源自《肘后方》。⑥治疗久泻不止:将公羊角内填白矾后烧灰,研细为散,以新汲水调服,每次服二钱,此法同样见于《圣惠方》。

近代药用解析

综上所述,绵羊角在古代医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记载,包括治疗小儿痫疾、风邪引起的心烦恍惚、腹痛等症状,以及吐血、打扑伤痛等多种病症。其使用方法多样,既可内服也可外用。现代解析指出羊角能够清热散寒,有效应对青盲、惊悸等症。

《本草经疏》指出,羊角是肺、肝、心三经的药材,以入肝经为主。从《本经》的描述来看,其性质咸温,而《别录》则记载为苦微寒,但综合其功效,苦寒之性似乎更为显著。这也就解释了为何羊角能主治青盲、惊悸、杀疥虫以及风头痛、吐血等病症。青盲和惊悸都与肝热有关,疥虫则与湿热相关,而风头痛和吐血则是火热上升和热毒伤血的表现。因此,羊角能够清热散寒,从而治疗上述病症。此外,它还能治疗百节中结气和妇人产后余痛,这通常是由于血热气滞所致。

《本经》进一步确认了羊角能主治青盲、明目、杀疥虫、止寒泄和止惊悸。

《别录》则详细列举了羊角可以治疗的病症,包括百节中结气、风头痛、吐血以及妇人产后余痛。

《药性论》中提到,羊角可以治疗产后恶血、烦闷,以及小儿惊痫。

《食疗本草》则指出,烧羊角成灰后,可以治疗漏下恶血。

综上所述,羊角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材,在古代医书中有着广泛的记载和应用。其功效涵盖了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多个方面,为我们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