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每个游客来说,当你站在北京景山顶上遥看故宫美景时,是否想过你脚底下踩的是什么?
《李财经》也曾无数次去景山公园,当然站在景山顶上时也只顾遥看四周风光,从来就没思考过脚底下踩的什么,只认为是一座山而已。
但这两天,《李财经》在读《故宫传》时惊讶地发现,景山底下竟然是元朝皇帝寝宫延春阁。原因是,建造紫禁城时,紫禁城谛造者朱棣要求彻底压制元朝的“王气”。
紫禁城整体覆盖在元朝皇宫之上,但较元皇宫又北缩米,南扩近米,东西宫墙位置基本相同,整体面积略有增加。
紫禁城开建始,彻底摧毁元皇宫,首要的建造思路就是要彻底消除、压制元朝“王气”。
《故宫传》里记载,……毁掉地面建筑以后,接着刨掉了元朝皇宫的基础,重新做一遍夯土地基,然后人工回填。
这种整体重做地基的方法,俗称"满堂红",新地基称作"一块玉"。
元朝旧地基整体挖走,民工们一层三七灰土、一层碎砖进行回填,反复交替。
所谓"三七灰土"是将生石灰、黏土按照3:7的比例配制而成。为什么不全部回填灰土呢?碎砖与灰土层层叠叠地夯实,可以降低日后建筑物的沉降隐患。
此外,新地基还不计成本,在搭配好的三七灰土上泼洒煮好的糯米汁加白矾。黏稠的糯米掺入灰土之中,增强了地基的整体性和柔韧性,使得新地基成为一块坚硬的整体,完全避免了日后建筑的不均匀沉降。
紫禁城建筑在一块巨大的、完整的人工地基之上。经测量,新地基最浅处3~3.5米,最深处达8~8.5米。核心建筑下部的地基较厚,其他地段相对较薄。
这种层层叠叠夯实的地基,人们用镐锹都很难削平。成吉思汗子孙的"王气"便封印在这层厚厚的硬土之下。
在地基的四周,人们挖掘了方正的护城河,取名"筒子河"。搬离的元皇宫旧地基和新挖的护城河泥土,土方数量相当大,再加上建筑废料,人们在北护城河北部中段垒了一座山脊东西向的山丘,取名"万岁山"(煤山、景山)。
万岁山南北狭窄,就像一面屏风,屏护着南边的紫禁城。万岁山巅峰,正对着皇宫的中线,既是北京内城的几何中心,也是全城的制高点。该处建有万春亭,站在万春亭平台上可以俯视皇宫,极目九城。
万岁山不是一座单纯的假山,而是实现多重目的的精巧设计,既处理了建设土方和废料,又给前朝的王气加了一道紧箍咒,而且优化了紫禁城的风水。
现如今,景山公园里每天有无数游客登上景山最高处眺望故宫,但几乎没有人注意,这座人工假山的底下就是元朝皇帝寝宫延春阁。
明朝皇帝用一座废料山丘,正正方方地压在前朝皇帝的床榻之上,镇伏敌人。万岁山又有"镇山"之称。
那么,除了延春阁,元朝宫殿的旧址大致在哪儿呢?在如今的慈宁宫花园地下,曾考古发现元朝皇宫的部分遗址;
年中科院考古所在紫禁城文华殿和武英殿勘探取土,证明文华殿、武英殿的东西平行线应该是元皇宫的金水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