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矾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书画装裱技法永泰装裱机械连载分享一 [复制链接]

1#

装裱书画的准备工作也称作备料,是整个装裱工艺的组成部分。下面分别介绍各种材料的备制和操作方法。

第一节制作浆糊

装裱书画所用的浆糊,要求质量好,粘合力强。一般采用食用的精粉或标准粉加工而成。其他粘合剂,如合成浆糊、纤维素、胶水等,一般不可采用。

对于如何制作浆糊,古人留下了一些经验,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论装背褾轴”一章中提出:“凡煮糊必去筋,稀缓得所,搅之不停,自然调熟。余往往入少细研熏陆香末,出自拙意,永去蠹而牢固,古人未之思也。”明人周嘉胄在《装潢志》一书中“治糊”一节云:“先以花椒熬汤,滤去椒,盛净瓦盆内,放冷。将白面逐旋轻轻糁上,令其慢沉,不可搅动,过一夜,明早搅匀,如浸数日,每早必搅一次。俟令过性,淋去原浸椒汤,另放一处。却入白矾末、乳香少许,用新水调和,稀稠得中,入冷锅内,用长大擂槌不住手擂转,不令结成块子,方用慢火烧。候熟,就锅切作块子,用元浸椒汤煮之,搅匀再煮,搅不停手,多搅则糊性有力。候熟,取起,面上用冷水浸之。常换水,可留数月,用之平贴不瓦。霉候不宜久停,经冻全无用处。”清代周二学在《赏延素心录》一书中,也总结了制作浆糊的方法:“糊法用陈天水一缸,以洁白飞面入水,水气作酸,再易前水,酸尽为度。既曝干,入白矾少许,和秋下陈天水打成团,入锅煮熟,倾置一缸,候冷,浸以前水,日须一易,临用入瓷瓿,干杵烂熟,以前水匀薄,大忌浓厚。夏裱治糊十日之前,春秋治糊一月之前。”古人所总结的制作浆糊的经验,至今仍不失其应有的参考价值。

制作浆糊的过程如下:

一、洗粉

洗粉,就是将面粉中的面筋提取出来,使面粉变为淀粉的一个过程。

洗粉的方法:先准备好洗粉用的清水和盛淀粉水所用的水缸及过滤淀粉水所用的细罗。将2.5千克左右的面粉盛在脸盆中,加清水和成不软不硬的面团(比包水饺所用的面团稍软一点为宜),并反复多揉几遍。和出的面团要求软硬适度。太软或太硬都不甚好洗。如果面团和得较硬,容易使洗出的面筋里含有没洗开的面疙瘩;如果面团和得过软,则容易洗成稀糊糊,而难以提出面筋,或使洗出的淀粉水中含有面筋的细渣。但和面团的软硬程度,也要因面的品种而异。精粉要和得稍软一点比较好洗,标准粉则应和得稍硬一点比较好洗。面团和好后,宜盖上湿毛巾稍等片刻再洗,称之为“省面”,这样可使面筋成分有个凝结的过程,洗起来比较顺利。将省好的面团放入脸盆中,倒入清水,用手慢慢抓洗。注意不要将面团抓得太碎,要边抓边捏和,使面团基本上保持一个整体。如果一开始就将面团抓碎,则容易洗成糊涂,不好收拾,特别是用标准面粉洗粉时,更应注意这个问题。面团在水中抓洗,淀粉便溶于水中。把细罗用两根棍担在水缸口上,将洗出的淀粉水倒入细罗中,并用手在细罗底部旋划几遍,使淀粉水过滤到水缸里(图2)。回头再将清水倒入盆内,继续抓洗,再将洗出的淀粉水倒入细罗里······直到洗尽淀粉,剩下面筋为止。

洗粉时,不论用精粉还是用标准粉,都要经过细罗过滤,目的是将面粉中的麸子过滤出来和防止面筋渣混入淀粉水内。洗粉每次可洗克~克面粉,也可多洗,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在洗出的淀粉水里加适量明矾,稍加搅拌,待两天后,淀粉便沉淀结为块状,舀去上面澄清了的浮水,即可将淀粉取出冲制浆糊。如果在气温较高的季节里,缸内的淀粉要隔些日子换一次清水,防止淀粉发酵变质。也可将淀粉取出晾干,存放备用。

二、冲制

古人制作浆糊多以锅煮,但煮出的浆糊往往过熟,成色偏暗,胶性亦大;煮时稍有不慎,还极易糊锅,影响使用。所以,制作浆糊还是以冲制为佳。

冲制浆糊的方法:将淀粉捞取一部分,结块的和稀粉同时捞出,约1公斤左右,盛入脸盆内,并稍加温水,用浆棒搅匀,使之成为粥状,随即以沸水冲之。冲水时要快、要猛,并一气呵成,一边冲水,一边用浆棒搅和。冲好后,再用浆棒用力搅匀即成。冲制的浆糊,以呈暗乳白色半透明状为佳。如发现浆糊太稠,可趁热再适量加水并搅匀,使之稀释;如发现偏生,可将浆糊盆放于炉火上再行加温,使之调熟。

冲制浆糊要十分注意火候和稠稀度,如果冲得过稠和过熟,其浆性太大,并往往含有小疙瘩,不易调配,影响使用;如果冲得偏生或偏稀,其粘性不足,且容易发酵,同样影响使用。冲制浆糊的生熟程度和稠稀程度也要因季节而异,在气温较高的季节里,浆糊应冲得稍稠和稍熟一点,因较稀和火候较欠的浆糊更容易发酵;而在气温较低的季节,浆糊可冲得稍稀一些,火候稍欠一些,才便于使用。

淀粉几经捞取,结块的用完,剩下较稀的部分称之为“黄粉”。用精粉洗出的淀粉,黄粉较少,而用标准粉洗出的淀粉则黄粉较多。以黄粉冲制浆糊与结块淀粉的冲制方法略有不同:先将粥状的黄粉盛在脸盆里,再在另一个脸盆里倒入热水,将盛黄粉的脸盆置入热水盆中,并不断用浆棒搅和,使之加温50℃左右,再行冲制。不用此法,一则冲不熟;二则冲不稠,特别在气温较低的季节里更是如此。一般黄粉因不宜冲制稠浆糊,而冲制稀浆糊使用较适宜。

刚冲制的浆糊,要倒入一些清水泡起,否则易干皮结巴,不仅影响使用,而且造成浪费。

三、使用前的调配

装裱书画的每道工序,都需分别使用稠稀度不同的浆糊。在进行每道工序之前,须先将所需要的浆糊调配好。刚冲制的新浆糊,因其浆性较大,马上使用会影响裱件质量,应以清水浸泡几天后,再行调配使用。

浆糊,根据其稠稀度可分为稠浆糊、次稠浆糊、半流质浆糊和稀浆糊(也称作浆水)几种类型。稠浆糊是指未经调配的浆糊,一般较少使用。经加水过罗调配的稠浆糊称为次稠浆糊。稠浆糊和次稠浆糊可统称为稠浆糊。介于次稠浆糊和稀浆糊之间的不稠不稀的浆糊,称之为半流质浆糊。

清托绫绢、托锦绫采用次稠浆糊。调配的方法是:将稠浆糊按所需要的数量取出一部分放入脸盆中,用手抓碎抓匀,并稍加些清水调释。再倒入细罗内,罗下接一空脸盆,然后用浆刷在罗内慢慢刷挤,使浆糊过滤到脸盆里。这样调配的浆糊细腻而无颗粒,便于使用。如果浆糊冲制的稠稀度适中,即接近次稠浆糊的程度,而且不含什么杂质,正合托绫绢和托锦绫之用,不必再行过罗,直接使用即可。

托染料纸、托覆背纸、托书画心和覆背等工序,需用稀浆糊(也称浆水)。调配的方法是:取一定数量的稠浆糊盛在脸盆内,并加入清水,用手把浆糊抓碎,再用细罗过滤一遍,调成粥状稀浆糊。使用时,再根据稠稀度加掺适量清水。在使用过程中,如果感到排笔刷在宣纸上的运行比较吃力,或用手指在刷了浆糊的纸上能刮下浆糊来,这说明所使用的浆糊太稠,要掺水稀释后再用。不论是托料纸、托心还是覆背,浆糊的稠稀度一定要调制适中,过稠和过稀都会带来不良后果。那么,调制稀浆糊以什么为标准呢?一是直观浆糊的稠稀度;二是用手指试一下刷在宣纸上的浆糊,是否有一定的粘度;三是凭排笔刷在宣纸上运行时的感觉,以不滞不滑为度。在气温较高的季节里,稀浆糊要随用随调,一旦过夜便容易发酵变质而失去粘性。冬天过夜的稀浆糊则会明显变稠,但也不能凭直观现象再行掺水,检验其稠稀度须凭使用时的感觉。

混托绫绢、托锦以及托绢画等,要用不稠不稀的半流质浆糊,亦可采用上述方法调配。

镶活和上杆工序采用次稠浆糊,因用量不大,取一些稠浆糊放在隔糊纸上或案子头上,稍加清水,用浆刷揉轧几遍,将之调匀即可使用。

文章摘选冯增木先生中国书画装裱技法章节借表敬意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