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式银簪
狮子滚绣球形银锁挂饰
黄贤军收藏的部分银器
温州日报记者程潇潇/文刘伟/摄
捻起一根银簪子,一端细长尖锐,另一端是灵动舒展的蝴蝶兰草造型,原本莹白的表面已因经年氧化裹上沉黑,却仍可见其细致处的一丝不苟,以及曾经被佩戴的痕迹,引人遐想它曾经的女主人的风华。“这是一根清代老银簪,包含了点翠、鎏金、镶镂等工艺,精致秀气,是典型南方风格的老银饰。”藏家黄贤军,家住我市瓯海,记者在其家中见到了他珍藏的多件精美银器。黄贤军在妙果寺开有一家主营陶瓷器的店铺,但他说,在他所有的收藏类别中,最令他上瘾的还是“带有温度”的老银器。
感叹:银器的精美在流失
精巧的长命锁、花纹繁复的手镯、精致的耳坠、造型流畅的银杯……摆放在茶几上的老银器,仿佛件件留有余温。“老银器收藏主要分银饰物和银器物,多为常佩戴和常用的物件,纯手工打造,有着和美的寓意,所以容易让人心生亲近之感。”
黄贤军主攻温州本地银器收藏,年代上至宋代,下至“文革”时期,其中以清代银器居多。各地银器风格迥异,他介绍:“京工雍容精美,贵气十足,山西为矿区,出品的银器大件,显厚重,温州地区白银储量较匮乏,出品的银器则以精巧秀气为主要特色。”
什么时候开始的银器收藏?黄贤军已说不清了,只记得儿时就喜将祖辈留下的古钱币和银元小心翼翼装入一个木盒,锁进抽屉,闲来无事时取出摆弄,或得意洋洋地邀小伙伴前来观瞻。懵懵懂懂,漫无目的,兴趣悄悄萌芽,一路高涨。黄贤军老家苍南,老家附近的几家银楼是他最经常“游玩”之地,平常的零花钱和过年时收进来的红包,每次都会“跑”进银楼里去。
在黄贤军看来,银器的精美在流失。“老银器是纯手工打造,每一件都独一无二。”黄贤军缓缓描绘记忆中的场景:点上一盏酒精灯,金银师傅将弯头吹管含在嘴里,用嘴吹气来控制火苗和温度,银块在细火中渐渐软化,随后被放进模子中叮叮当当地捶打,待成美型后,拿到小铁砧上轻轻锤一锤,挫一挫,再放进白矾水中,“刺啦”一声,一件锃亮的银饰诞生了。“过去学徒入门需先打好三年基本功,但这个手艺在‘文革’之后就没人学了,现在的银器批量交由机器制作,其中的轻巧工艺和蕴涵的独特个性都已不再。”
轻轻托起一组小银饰中的一件,黄贤军略带遗憾地打趣道:“中国家庭保存祖上金银器靠的是‘遗忘’。”他解释说,这件银饰是母亲给他的,是由祖上留下的银器熔化翻新,带有明显父辈时代特征。西方人非常重视先祖留下的金银器,会将之摆在房中最显眼的位置并经常擦拭,而在中国,多数现存年代久远的金银器,均是得益于被常年遗忘在老屋的角落才保存下原貌。
回忆:手下曾“养”了一批“铲地皮”
在众多藏品中,一把狮子滚绣球造型的银锁挂饰十分惹眼。这只造型独特的银锁有三指并拢大小,立体圆润,憨态可掬,拎起来晃荡几下,叮当声悦耳。一天,黄贤军在朋友圈中看到友人有意转手这件挂饰,欣喜若狂,要知道他其实已“瞄”上这件东西近三年。为避免落于人后,他不顾当日是大年三十,开了近五个小时的车,前往友人老家所在的山区将这只银饰带回。这只银挂饰的制造者是清末银匠赖则才,20世纪20年代,在日本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赖则才曾凭匠心独运的立体人物像银饰名噪一时,而艺品今已罕见。
听黄贤军叙述手中藏品来历,几乎每一件收藏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两个银杯盏,是17岁时当掉身上崭新的“BB机”凑钱买的;一支步摇,是他自温州“尾随”原主人,一路转乘公交车至永嘉,说破嘴皮“磨”来的;为了买下一套不起眼的摆件,他甚至挪用了预备买车的款项,为此受家人好一顿训斥……足见他对银器的痴迷。
许多年前,黄贤军的手下曾“养”了一批银器收购者,行话称这些人为“铲地皮”。他们像地下情报工作者一样,搜罗辖区内居民的收藏信息:哪家是大户人家,可能有东西;哪家老头过世了,儿子对家中古董不感兴趣,可能要卖……他们伺机出手,每日走街串巷,去固定的“势力范围”收货。“与‘铲地皮’的交易,就跟发工资一样,不论货品成色如何,数量多少,都一个价。有时物超所值,让你心里乐开了花,有时一件货都没,但钱须照样给。”十来年前,温州有许多人家家中有老银器,黄贤军就曾给十几位铲地皮发了五六年“工资”。
黄贤军现今约摸有五六千件藏品,在收藏数量最多时,曾达近两万件。他说,以前只要喜欢的都想弄到手,后来逐渐开始有序收藏,遂将同个师傅、同种工艺的物件进行筛选和置换。
在收藏圈混迹多年,黄贤军笃信有进有出的道理,认为交流有益。曾听闻温州博物馆在搞“琴、棋、书、画”主题展,其中“棋”的展品暂缺,他便将自己收藏的一副宋代银制围棋捐了。“有些物件虽然难得,但若不是自己的主攻方向,藏在手中作用也不大,不如交到能够发挥它更大作用的地方去。”
判断:收藏价值被低估,仍有升值空间
在黄贤军看来,老银器的生产和使用虽可追溯至数千年前,且与人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息息相关,但现阶段的国内,老银器的收藏价值仍处于被低估的阶段,未形成成熟的价值体系,加之银器价格也不像玉石刻、字画、瓷器等被爆炒过,相对尚处低位,因而在未来理应具有不俗的升值空间。
黄贤军称,工艺、材质、工匠、年代、品相等因素都是决定老银器价值高低的关键,同时他建议,入门级藏家可从清末至民国老银器入手。“现存世较多的是明清时期和民国时期的老银器,而这一时期中国拥有一批手艺高超的匠人,使用货真价实的各类珠宝进行设计和制作了一批质地精美、工艺不凡的银器,收藏价值较高,但须注意鉴别。”
他提醒道,看到一件银器,首先要鉴定其材质及生产年代、制作地点。“款识是银器的身份证,表明银器重量、用途、制作者姓名等,学会识别银制品的款识十分重要,收藏者须学会辨别真伪。”
在老银器的收藏习惯上,黄贤军认为,只收藏同类银器物,只收藏特定时期银器,只收藏同种艺术风格银器,只收藏某一地区银器等方法都是不错的尝试,均可为自己的收藏提升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