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少年常乐游
相信看过《知否》的人一定对樊楼这两个字非常熟悉,感觉它贯穿了这部剧的始终,一旦遇到吃喝这事,必定少不了樊楼的身影。而且每次樊楼出现大多都和齐衡明兰有关系。
齐衡在前期暗恋明兰时,得知自己送给明兰的紫毫笔被明兰转赠给了她两个姐姐后,非常伤心,想要去樊楼吃酒消愁,这也是樊楼第一次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只是只闻其名,不见其身。
后来,樊楼再次出现时,是各家子弟参加会试,小桃向明兰窃窃私语,道尽齐国公家的排场,樊楼作为富贵身份的标志,闪闪发光。
那么樊楼究竟是什么来头呢?在历史上真的真实存在过吗?今天就带你一探究竟。
樊楼的由来
其实,樊楼的原名叫做白矾楼,宋代贩卖白矾的商贾经常在这里聚会谈生意而得名。后来来往聚集的人越来越多,就发展成了酒楼,人们误以为其老板姓樊,所以就讹传成了樊楼。
宋代吴曾在《能改斋漫录》中,曾对樊楼的名称有过考证:
京师东华门外景明坊,有酒楼。人谓之矾楼,或者以为楼主之姓,非也。本商贾鬻矾于此。后为酒楼。本名白矾楼。
作为北宋最大的娱乐中心,樊楼在当时身负盛名。
宋朝人喜好喝酒,《东京梦华录》记载,“在京正店七十二户,此外不能遍数,其余皆谓之脚店。”正店指的是大酒楼,脚店就是一般酒楼,划分准则是其是否有酿酒权,而在东京城内正店中首屈一指的就是樊楼,可见其排场。
宋代酒楼其实不单单是酒楼,基本上类似于如今的会所。除了饮酒吃食,酒楼里还有歌舞艺伎,使酒楼气氛更活跃。
曾经的樊楼,是汴京城最繁华之所在,远胜如今顶级的娱乐会所,多少风流韵事,才子佳人,尽发生于此。
提到风流韵事,就不得不提一下李师师和宋徽宗,他们的爱情故事,正是发生在樊楼。
李师师有着天生的好嗓子,又貌美如花,宋徽宗曾化名秀才赵乙一睹芳容。为了方便见美人,他还让人从皇宫挖了一条地道,直通在李师师在樊楼的住所。才子佳人,饮酒对诗,无限浪漫。
樊楼的模样
那么樊楼到底是什么模样呢?
在《知否》中我们有幸在一些琐碎的镜头中瞭到一两眼樊楼,在夜晚时它往往灯火通明,电视剧中给出的近景,明显可以看到樊楼不止一层,远景镜头又能发现它不止一栋。
那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樊楼究竟是个什么样子的呢?
在宋徽宗之前,樊楼的规模其实并不大,只是一般的酒楼,但经过宋徽宗扩建之后,樊楼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事林广记》所记载的图来看,樊楼高达三层。
因其高度,樊楼完全算得上是东京的地标性建筑,“三层相高,五楼相向,各有飞桥栏槛,明暗相通,珠帘绣额,灯烛晃耀”,登上顶楼,便可以“下视禁中”,看到皇宫之内。
但宋朝的楼高远远大于现在的楼房。宋朝的三层大建筑往往是建两层砖石台基,再在上层台基上立永定柱做平坐,平坐以上再建楼,所以虽说只有三层楼,实际已经非常高了。
其实,古人限于财力和技术,基本就不盖高楼,从《清明上河图》《南都繁会图》《康熙南巡图》等名画也能发现,当时普遍都是一二层的楼房。
而我们在电视剧中看见的高耸入云的阿房宫、大明宫,也都是皇家才有的气派。像这样供市民饮酒作乐过夜生活、专事赢利的经营性高楼,在宋朝之前是不可想象的,更别说盖得比皇宫还高了。
除了向纵向发展,樊楼在横向上也很争气,五楼相立。经宋徽宗扩建,成了一座建筑群,东西南北中五楼鼎立,高低不同,错落有致,各楼之间都有飞桥供人来往,楼内部更不用多说,每座楼里外都通,客人在里面可以任意通行。
这样的环境,在当时就是“天上人间”。事实上,经过宋徽宗扩建之后,樊楼就已经成了开封最大的酒楼。无论是规模大小、华丽程度还是里面的酒食艺伎,都堪称天下第一。
樊楼门前竖立着朱黑木条互穿而成的杈子,在魏晋以来,要官至三品以上的府第才有资格用。提醒你下马下轿,还有专人伺候,类似于今天代客泊车的服务台。酒楼门首扎缚的彩楼欢门,让你还没有进入酒楼就能感受到一种华贵的气息。
酒楼每一层的顶部都结扎出山形的花架,装点着花形、鸟形的饰物,就像今天夜店闪烁的霓虹。门前站着两个迎宾的伙计,他们“头戴方顶样头巾,身穿紫衫,脚下丝鞋净袜”,对人彬彬有礼,口里喊“晚上好!欢迎光临”。
进了酒楼是一条宽阔笔直的主廊,南北天井两廊各列小室,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小包厢,当时称为“酒阁子”。《水浒传》里写宋江、柴进乔装改扮进京扮作闲官上了樊楼,“寻个阁子坐下”,就是这种小包厢。
宋朝的酒楼,达官贵人、平民百姓都可随意出入,但进酒楼也有个规矩,不可轻易登楼上阁。如果不准备破费太多,就不如在楼下找个“散座”,因为进包厢是要收包厢费的。
不管包厢还是散座,只要你一入座,凡是下酒的羹汤都可随意享用,全场免费。即使来十位客人,每人要一味羹汤也无妨,过卖、铛头热情招呼,明档、菜单应有尽有,上百种菜肴,传唱如流。
“酒未至,则先设看菜数碟,及举杯则又换细菜,如此屡易,愈出愈奇。”正式上菜之前,会有非常好看的“看菜”摆于桌上,只许看不许吃,吊足了客人胃口,待客人举杯又立马换上细菜、热菜。
酒店伙计极意奉承,绝无违误,服务质量肯定令你满意。因为若是服务不周,被客人投诉,则会受到店老板叱责,或者被扣工资、炒鱿鱼。
樊楼的饮食器皿都是用珍贵的银器,能带给消费者非常满足的体验。明人编定宋话本《俞仲举题诗遇上皇》中曾记载,“酒保见说,便将酒缸、酒提、匙、筋、碟,放在面前,尽是银器”一桌银酒器值百余两。如果是二人对酌,一般用一副注碗,两副盘盏,果菜碟子各五片,水菜碗三五只,而一桌银酒器皿下来就能值个百余两纹银。
樊楼的酒食
接下来重点说说樊楼的酒食。
这就不得不请出樊楼的另一位代言人小吃货明兰了。为了打动明兰的心,顾廷烨结婚后就没少往樊楼跑,用樊楼的吃食把明兰拿捏的死死的。
在新婚当晚,三好男人顾廷烨就骑马奔向樊楼给明兰买好吃的。
在新婚第二天,又迫不及待地带着明兰到樊楼打卡。
那这樊楼的吃食到底有何魅力,使得明兰如此流连忘返,心心念念呢?
北宋因为经济发达,美食极多,不但改变了中国人几千年来一日二餐的习惯,逐渐普及一日三餐,而且解除宵禁,夜宵、夜市从此也流行起来。炒菜这种烹饪方式,虽然出现于南北朝时期,但却是在宋朝开始大放光彩。樊楼作为当时大酒楼,自然不乏美食。
《知否》第20集,齐衡为能迎娶明兰,决意借在母亲过寿之机讨好父母一番,便特意去樊楼请大厨做了一席,“吃个新鲜”。这个“新鲜”则在于既不煮,又不是炸,却在煮炸之间,叫做炒,“现做现吃,才有滋味”。郡主娘娘闻言掩帕尝了一嘴,赞其“果真鲜嫩”。
根据《山清家供》等资料记载,樊楼中的美食还有樱桃煎、美化汤饼、双色双味鱼、桃型馒头等等,在今天的开封樊楼中,依旧可以见到。
尤其是樱桃煎,出镜率也非常高。这是宋代的一种古法蜜饯,将樱桃放在梅子水里煮烂去核,过掉多余汁水后,放到好看的模子里压实,做成美观的小饼,最后会加点蜂蜜或者桂花作为调味点缀。
明兰的侍女小桃就非常爱吃这个点心,还时不时托了顾廷烨身边的小厮石头去买。
在宋代“绿酒”十分流行,但在樊楼里有两种品牌的酒可供大家选择,是自家酿制的,非常有名,称作“眉寿酒”与“和旨酒”,前者取健康长寿之意,后者是指酒甘醇美味。这两种酒的度数并不高,可以多喝几盏。就因为有名酒,有名人,所以关于樊楼的传奇故事也不少。
北宋有一位官员叫刘伯寿,曾被一老者邀请到樊楼,一顿酒后,这老者传授了刘伯寿的长生之术。后来刘伯寿74岁时,还健步如飞,爬嵩山如履平地,比年轻人还厉害。宋徽宗时,有几个太学生在樊楼遇到一位高人,此人精通诗文,颇有太白遗风,他临走时告诉他家,北宋不久会灭亡,皇帝会“北狩”——皇帝被俘的委婉说法。事实证明,这位高人真的算对了。
今日樊楼
樊楼在北宋末年毁于战火,此后也没再重建。从那以后,樊楼就只存在于文人的笔记、话本、戏曲、小说或者诗词中了。直到清朝时,康熙皇帝看到樊楼的遗址,遥想当年樊楼盛景,还忍不住填了一首《满江红》。至于南宋、元明时期,文学作品中提到的樊楼,那就更多了。
今天开封市的樊楼,是根据《东京梦华录》等资料,复建的一组仿宋建筑,建造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可称得上开封市的一张名片。现在的人们只能通过它的身影,依稀窥见千年前的大宋风光。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