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市,隶属于江苏省泰州市,地处江淮之间,里下河地区腹地,东邻大丰、东台,南接姜堰、江都,西与高邮、宝应接壤,北与盐都隔河相望。兴化是一个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邑,地处苏中里下河腹地。境内河湖港汊纵横交错,密如蛛网。因四面环水,交通不便,地处偏僻,向有“自古昭阳好避兵”的说法。截至年底,县级兴化市人口超万,为江苏省人口最多的县级市之一。兴化文化积淀深厚,人才辈出。自南宋时期至清朝末年,今县级兴化市一带有人中举人,93人中进士,1人中状元,可谓全国罕见。
孙姓族人乘着东风,也在这片特别适合生存的肥沃土地上,生根发芽,根深叶茂。
兴化邵阳镇孙氏,始祖孙三宝,于明洪武二年(年)从苏州阊门外迁居兴化东城外龙津河畔(今龙津河市场一带)。孙三宝生孙养浩、孙养才二子。延至清代,后裔孙天宾迁居高邮。孙三宝家族纂修的《昭阳映雪堂孙氏宗谱》至今保存完好。该谱共5本,创修于明嘉靖二十七年(年),二修于明崇祯三年(年),三修于清康熙年间(-年),四修于清光绪年间(-年),五修于民国三十一年(年)。家谱的卷首,分别收录有明“状元宰相”李春芳胞弟、南京中军都督府都督李齐芳、清代文艺评论家刘熙载、清代学者李福祚、陈广德及名士解杏芳、薛联元等人的序言。可贵的是,该谱还收入了兴化明清时代一些地理图,为研究兴化历史文化提供了资料。
兴化竹泓镇“乐安堂”孙姓,源于南直隶徽州府(今安徽徽州市),始祖孙铁夫官翰林院大学士。该家族世代经商,保留着许多徽州民俗及徽派文化。目前,竹泓镇繁荣街石头人巷10号保存有孙氏宗祠。祠堂共2进,为明代建筑。祠堂门额为白矾石,长50厘米,厚10厘米,宽38厘米。这一支孙氏家族在清末产生秀才孙增鼎(字禹九),至今为当地读书人所景仰。当代人才有大华渔具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大明先生等。
兴化市安丰孙姓,据现今90岁(传字辈)老人讲:已知老祖宗给排了10辈:忠、厚、传、家(加)、友;建、和、处、世、长。所以,也就知道中字辈,再往前就无人知晓了。目前已传到处字辈;说是从兴化东门搬过来的。但具体来自何处,不知所出
兴化安丰一支,太爷大字辈,爷爷恒字辈,父长字辈,我九字辈,再永。字辈:大,恒,长,久,永。
兴化沈伦镇孙氏,大约有户孙氏映雪堂族人。映雪堂的!字辈:日,春,恒,金。
兴化陈堡镇映雪堂孙氏,据说是苏州搬过来的又说老家在海边,家谱是后来寻访修订的,到现在有十二、三世了。字辈:玉、仁、文、宏、兆。
此外,兴化还有从南通迁入的孙姓,从高邮迁入的宋代诗人孙觉(字莘老,苏东坡挚友)后裔,从山东惠民辗转苏州、镇江迁入的《孙子兵法》作者孙武后裔等。
兴化市与孙氏家族有关的地名有很多,戴窑镇孙宝村(孙堡庄)、孙达村、老圩乡西孙村、孙王村、孙定村、下圩乡孙阳村、海河乡孙家窑、李中镇孙留村、西郊镇孙张村、开发区南孙村、竹泓镇孙马村(含孙家舍)、昌荣镇野孙村、周庄镇孙家庄、茅山镇东孙王、西孙王、东孙沐、西孙沐等。
兴化市历来出生很多孙氏历史文化名人,文化深远,历史研究价值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