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随县民间,端午节又叫端阳节,还分为大端阳与小小端阳,小端阳是农历五月初五,大端阳为农历五月十五日。过端午节主要是指五月初五的“小端阳”,较为隆重,庆祝活动也很丰富,过去从早晨天蒙蒙亮开始,一直持续到正午才结束。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几种形式:
1.赛龙舟。随县自古山多水少,赛龙舟在民间不是多见,随东南少数地方曾经举办过。据记载,赛龙舟其实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后来,赛龙舟就成了纪念屈原的活动,如今国家也将此定位一项体育运动。
过去在赛龙舟前,还要举行“龙头祭”传统仪式。有屈子祠的地方将“龙头”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睛)。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江河,奔向龙舟赛场。
2.端午吃粽子、吃咸蛋。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最为普遍传统习俗之一,随县当然不例外。粽子由来已久,花样繁多。一般是前天把宗子包好,夜间煮熟,早晨食用。随县人包粽子主要是用嫩芦苇叶、竹叶,统称棕叶。棕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枣粽音为“早中”,所以吃枣棕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是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人学考试日的早是,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
煮棕子的锅里一定要煮鸡蛋,有条件的还要再煮些鸭蛋、鹅蛋,吃过糖的甜粽之后,要再吃蘸盐的鸡蛋“压顶”。据说吃五月端午粽锅里的煮鸡蛋主夏天不生疮;把粽子锅里煮的鸭蛋、鹅蛋放在正午时阳光下晒一会再吃,整个夏天不头痛。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随县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随县多包枣粽、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不但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上且据说流传到了朝鲜、日本及有东南亚诸国。
3.佩香囊。这一习俗随县上世纪六七十十年代民间还曾有流传。端午节要给小孩子穿绣花鞋和新衣服,并用五色绸缎和花线给小孩子做棕子形和其他小动物形状的香囊佩挂在小孩身上,谓之“摆端”。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据说在南方一些地方,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爱意。
4.插艾蒿。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以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艾蒿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所以端午节人们喜欢上山采药,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插艾蒿随县如今仍然在流传。
5.饮雄黄酒。雄黄是一种中药材,中医药书籍说雄黄能治百虫毒、虫兽伤,故民间有“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带雄黄进山不怕蛇”等俗言。在碘酒未发明年代,我国人民就是用白酒调配雄黄和白矾水来涂抹毒虫量伤和蚊叮虫咬的。人们熟悉的《白蛇传)曾绘:端阳节,许仙听信了法海的话,按照法海教的办法,逼迫白娘子喝雄黄酒。白娘子推却不了许仙,喝了酒后,马上现出蛇的原形,使两人的爱情产生了波折。说的就是雄黄酒能驱虫辟邪。现在不少地方在端阳节还要在屋内外酒雄黄水,并在儿童的耳、鼻、额头上涂抹雄黄。不过据现代科学分析,雄黄有毒,不宜多服。
6.吃煮大蒜。大蒜是一种中药,味辛甘,能杀毒灭菌,熟食能清肠胃毒素,疏通血脉。端阳节早晨,随县的习俗是煮食新蒜头,以随通血脉,消毒火菌。
7.破火眼。破火眼过去是在一碗清水里放适量雄黄,丢进两枚铜钱,全家人用此水洗眼,据说可以防治眼疾,雄雄黄有杀菌灭毒的功效。这样做有一定的好处,现在乡间还有多人都是在端午日去到堰塘、河边以露天水洗脸,据说可保一年不害眼病。
8.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以前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相传钟馗为唐代人,到长安应试考中状元,因其貌不扬被废,愤而触殿阶而亡。后来托梦给唐明皇,决心歼除天下魔鬼。当时皇宫内正闹鬼邪,唐明皇召大画家吴道子依梦中所见,画《钟馗捉鬼图》。并将此画悬挂后宰门用以驱妖镇邪,宫中遂得安宁。唐明皇加封钟馗为“驱慶大神”,钟馗像因此遍行天下。因他剪除鬼魅,立下大功,后神话传说被玉帝封为“驱魔帝君”。人们在端阳节悬挂钟馗像,用来镇鬼避邪,希求家庭平安。这种习俗随县如今已经基本失传。
9.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栓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者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这种习俗随县如今已经基本失传。
10.躲五。农历五月,酷暑将临,瘟疫毒虫滋生,古日时称五月“恶月”。并认为五月初五日是不吉利的日子。这一天父母要将未蛮周岁的儿童带到外婆家躲藏,以避不吉。这种习俗随县如今已经基本失传。
11.送时。端阳节到来之际,凡新嫁姑娘之娘家,在节前或节日要给男方送草帽、雨伞、扇子、凉席等物以备防热防雨,故端阳节称做“送时”节。这种习俗随县如今已经基本失传。
12.驱五毒。五毒是指蝎子、蜈蚣、毒蛇、虾螈、壁虎五种种毒虫。端阳节天气渐热。五毒醒、不安宁。所以到端阳节这天人们便在门上贴上纸剪的五毒图像,以避其毒。有些地方还要把五毒图的头上再扎上一根针,表示要把它们钉死。也有些地方这天男女老幼穿上新衣带上食品到外面游玩一天,并在山间田野采集野花香草,带回用水煮后洗澡。人称此举为洗百病,认为这样做会使一年内吉利平安。习俗随县如今已经基本失传。
原作者:李旭斌之《随县民间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