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矾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江都记忆方期喋血排倭难,且为厉兵尚古贤
TUhjnbcbe - 2025/1/27 20:41:00

施耐庵墓始建于明初,兴化县抗日民主政府于一九四三年复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墓列为江苏省一级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八二年省人民政府拨款重修,爰书以志。
   赵朴初

今兴化施耐庵陵园

修墓缘起——孙蔚民

年初,24岁的蔡公杰从李堡区区长调到兴化县当代理县长,接任前任县长孙蔚民。蔡公杰,江苏江都郭村人,就是郭村保卫战的那个郭村。曾在小学任教,与孙蔚民是郭村小学的同事。孙蔚民,也是江都人(今属扬州市邗江区),省立五师毕业,是社会知名学者,年被流亡的国民党江都县政府聘为教育局督学并兼任郭村小学校长。年7月二人一起随军东进,情谊非同一般。

年,兴化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第三任县长孙蔚民收到苏北区党委副书记陈丕显指示:抗日救亡,不要忽视文化工作。孙蔚民工作了解到时为国民政府民政总长的兴化人余井塘曾于年发思古之幽情,委托江苏省民政厅厅长王公屿调查施耐庵墓(注:时江苏省政府内迁到兴化)。但王、金两氏调查因战事中断未果。于是孙蔚民就继续展开调查,并收获颇丰。

现在自己将因病离任,于是孙蔚民与蔡公杰交接时,特别强调:“兴化县老圩施家桥是施耐庵的故里,也是施耐庵写作《水浒》的地方。施氏逝世后就葬在施家桥,庐墓至今犹存,而施氏后裔族人仍聚居在施家桥附近一带。日寇侵华前,每年清明节族人都有隆重祭祀。”强力支持——陈同生

蔡公杰听到这件事后十分兴奋,立即跟二分区专员陈同生汇报,发现陈同生也知道施耐庵在兴化水乡创作《水浒传》的事迹,并且对《水浒》这部书及其作者的评价也是很高的。

于是,蔡公杰到任不久,就去凭吊了施耐庵墓。跟随施氏族人来到墓地,才发现他仰慕的大文学家的墓只是一个小小的土堆,地面上杂草丛生,没有墓碑,甚至看不到只砖片瓦,一派荒凉萧索的景象。此情此景,令人潸然!

年轻气盛的蔡公杰当即就产生了修建施耐庵墓的念头,回来后蔡公杰把自己的感受与打算向二分区专员陈同生同志作了汇报,陈同生非常赞同,答应墓修好后题写碑名。

说干就干——蔡公杰

年轻气盛的蔡公杰立即着手考证史实。他委托县府秘书叶芳渊把施氏后人施祥绵、施宝喜请到县政府,蔡公杰亲自同他们座谈,并仔细查阅《施氏族谱》,确信施氏祖先施耐庵即《水浒传》作者,元末避战乱来兴化,其后代在水乡藩衍至今。

蔡公杰代表县政府将准备重修施耐庵墓的计划告诉了他们,他们欣然同意,且深以为荣。

年4月,兴化县政府拨出公粮小麦40石作为砖石之资,委托因病休养“埋伏”在施家桥的永丰区区长杨蒲仙负责承办,游击战士和施氏后裔主动参加劳动,一个月后包括堆坟、立碑和树牌坊的重修工程即告竣工。

修墓成果——一坊一坟一碑

三门砖砌牌坊 坊额砖雕“耐庵公坊”

牌坊是砖结构的三门牌坊,高5米,宽8米。因兴化是水乡,石头不易,且是战时,因此虽为青砖,却也亦庄亦朴,坊额砖雕“耐庵公坊”四字。

牌坊后为施耐庵墓葬“宝顶”。坟堆封土直径4.5米,高3.5米。

墓前有碑。碑为一块四尺多高的白矾石,正面碑文“大文学家施耐庵之墓”,上款为“民国三十二年兴化人民公建”,下款为“陈同生敬书”。陈同生笔触奔放苍劲!

陈同生(—),四种营山人,时为二分区专员,是一个久经考验、才华卓越、能文能武的革命者。电影《东进序曲》中的黄秉光即以他为原型。黄桥决战后,陈同生随陶勇与南通土绅雅会。士绅们摆出斗笔巨砚,要与新四军将领会文赛墨,其实他们也有探听虚实、将新四军之军的意思。陈同生提笔挥毫,书联一副

饮马狼山下,取义成仁千古事

挥戈江海边,抗敌救国万夫雄

士绅观联,满座皆惊,共叹:“大气磅礴,敬佩!敬佩!”于是将该联刻于巨石,雄视江边。可惜,日占南通后此江边刻石被日本人炸去。

曾有人疑问,施耐庵墓前碑题怎么缺少一种大气和神韵,各位可能不知,原陈同生题碑现在珍藏在墓侧施耐庵文物陈列室内,墓前只是一块仿品,水平一般般罢了。

墓碑背面碑文由县府秘书叶芳渊起草,叶芳渊原为陈毅的文字秘书,陈毅为了加强根据地的文化建设,就把他派到兴化县政府做秘书,自然文学功底了得,蔡公杰稍改数字便题写勒石。

碑文颂扬了施耐庵的高风亮节以及为其树碑立坊的意义,内容抄录如下:

夫稗官野史之流,传宇内者,莫不宣扬统治者之丰功伟绩,其为人民一伸积愫,而描写反抗情绪者,殊不多再觏,有之,惟《水浒传》一书而已。《水浒》作者施耐庵先生为苏人,余于癸未春衔命来宰兴化,时国难方殷,倭寇陷境,县市城镇,悉沦敌手,我政府乃于广大农村中坚持焉。邑之东北隅有施家桥庄者,施氏之故庐也。考施氏族谱所载,先生避张士诚之征而隐于此。施氏之墓在庄之东北,以年久失修,一抔黄土,状殊冷落。余慕先生之才志,盖能寄情物外,其书中一百零八人之忠贞豪迈,英风亮节,洁身于当时腐窳(音yǔ)政治。乃今世为一己利禄所趋,而出卖民族、腼颜事仇之汉奸,相去悬殊。至若文词之隽妙,尤其余事也。余酷爱《水浒传》之含义深刻,尤慕先生之萃励襟怀,爰重修其庐墓,以为后人风,或不为非乎?于竣工之日,因题其颠未。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岁次癸未,广陵蔡公杰题

碑文字,隽永畅达,感情诚挚。人们读之,无不为伟大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而自感,无不为抗日志士们的卓识远见而油然起敬。

施耐庵墓牌坊

修墓影响——意义深远

抗日民主政府通过修墓行为,表达抗日民主政府坚决反抗侵略的态度和决心,斥责以汪精卫为首的汉奸,出卖民族、腼颜事仇的可耻行径,彰显了共产党人维护民族利益,将战争进行到底的浩然正气!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的革命斗志!

修墓行为同样打破了国民党污名共产党“毁灭文化”的谎言。施耐庵墓在这里几百年没有那一届政府过问过,共产党来这里不久,就重建施墓,真是大长了人民的志气。特别是在艰苦的抗日战争年代举办此事,实属难能可贵。

蔡公杰在解放后任苏北农学院副院长。上世纪八十年代,兴化施耐庵墓真假的讨论不绝于耳,虽然这是个学术问题,但蔡公杰感到知情人日益凋零,自己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一定要把真情告诉后人。年在《兴化文史资料》上发表《张民族浩然正气,维护祖国文化遗产——忆抗日战争时期重修施耐庵墓的一段史实》一文;年与抗战时兴化开明士绅黄悦亭的后人黄俶成(现扬州大学教授)合作撰写了《耐庵须论正,后代好遵循》一文(文题系江渭清题写),发表于《兴化报》和《耐庵学刊》。为施墓正言发声!

最后,我用蔡公杰先生年的一首即兴赋的七律,借作本文结尾:

蔡公杰手迹

别梦萦迥四十年,初瞻旧冢正烽烟。

方期喋血排倭难,且为厉兵尚古贤。

水泊荒村云漫漫,秋风铁马鼓填填。

英豪百代终陈迹,残焰犹堪照简编。

1
查看完整版本: 江都记忆方期喋血排倭难,且为厉兵尚古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