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有句话很流行“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这句话应用在宜修身上是再恰当不过了,她一生精明,运筹帷幄,但关键的几步却都输在自己身边的奴婢手里。
与宜修相比,甄嬛身边的人就精明干练的多,尤其是崔槿汐,处事沉稳老成随机应变,断然不会像宜修身边的女婢一样,关键时候帮倒忙,甚至直接把自己的主子置于万劫不复之地。真不知到底是出于无心,还是暗地里被敬妃收买了,故意要给宜修落实罪证。
1、剪秋之事并非个例
大家还记得电视剧中的宜修是怎么被定罪的吧?宜修被禁足后,剪秋却自作主张却为主子出气,要把甄嬛给毒杀了。然后在宫宴上给甄嬛和弘曕的粥里投毒,结果却是孟静娴误食了弘曕的粥汤,以至于当场毒发,一命归阴。
皇帝勃然大怒,在他眼皮子底下投毒,这无异于弑君啊!皇帝下令彻查,一定要把幕后真凶查出来。
而剪秋作为皇后的贴身宫女,一旦剪秋落网,那幕后真凶是谁也就不言而喻了。但在这件事情上,皇后真是比窦娥还冤,她根本不知道剪秋竟胆敢去给熹贵妃下毒,如此一来,即便自己不知情,也是“自己指使的了”,真是百口莫辩!
剪秋是不是猪脑子?这到底是在帮她主子呢,还是在害她的主子?不管她下毒之后,被毒死的是谁,皇帝都会下令彻查的。因为这已经是一起极其重大的弑君案件,皇帝一旦彻查,必然会查出她,一旦查出是她,那宜修的罪证也就被坐实了。
剪秋在宫中历练多年,怎么能连这点判断力都没有?无独有偶,剪秋的事件只是其中之一,跟剪秋一样蠢的女婢还有一个人,也是在关键时刻帮倒忙,险些把宜修拉下皇后宝座。
正是从那时起,皇帝对皇后彻底失去信任,并剥夺了她的一切权力,只让她保留了皇后的名分,所有执行权都转交给熹妃了。
2、滴血验亲,染冬帮倒忙
宜修宫中的大宫女应该有四位,剪秋、绘春、染冬,另一位应该叫什么“夏”吧?电视剧中没提及,原著中也没注意到,不去深究了。
下面这个故事的“主人公”说的就是宜修的四大女婢之一——“染冬”。
这个染冬在滴血验亲事件中很是抢眼,关键时刻出面替主子顶罪,殊不知,这一出来顶罪,反而落实了主子的罪,直接让宜修无言可辩了。
甄嬛自从生下双生子后,也是终日提心吊胆,她害怕弘曕与灵犀自己“长跑偏”了,越来越不像皇帝的种儿,倒是自己“挂出果郡王的幌子来”。
又怕皇帝自己起疑心,觉得那日凌云峰的相会过于巧合,这孩子来得过于“轻易”,他整天在后宫“搬云布雨”不见收获,怎么偶尔在凌云峰“打了个喷嚏”,甄嬛便“有了?”自己虽是“真龙”天子,天赋异禀,可能会有一些常人不能为之事,但这种事情,也未免太过“省时省力、事半功倍了”!
所以,甄嬛心里不踏实,万一皇帝回过味儿来找后账怎么办?所以,一定要想好应对之策,要拿出好几套方案来,以备不时之需。
而往自己的护甲上涂白矾就是方案之一,万一皇帝要滴血验亲,她就把护甲“不经意地”往水里一蘸……
甄嬛未雨绸缪的方案做得很好,这令人惊心动魄一天果然到来了!但祺嫔举报的“肇事者”不是果郡王,而是温实初,这让甄嬛松了一口气。甄嬛故意在水里用护甲蘸了一下,然后哭天抢地说这水有问题:任何人的血液滴进去,都会相融。
然后甄嬛用崔槿汐和苏培盛做了一下实验,果然,任何人的血液滴进去都能相融。温实初就出来解释道:“以白矾加入水中,不是血亲也能相融,清油加入水中,即便是血亲也难以相融。”
既然这番话是温实初说出来的,那么,甄嬛自己作弊的可能性就很大,因为温实初与甄嬛素来“交情深厚”,既然温实初知道这个法子,那么假如甄嬛甄的心中有鬼,必然会事先向温实初请教应对的法子。
当然了,目前的皇帝反应还没有这么快,因为甄嬛、敬妃、端妃、胡蕴蓉等人,纷纷把矛头指向了皇后,怀疑是皇后从中作弊。皇后矢口否认,自己并没有作弊,甚至皇后“知不知道”白矾的“妙用”还另当别论。
正当此事成为悬案,无从查起、难下定论之际,宜修那猪一般的女婢染冬竟自告奋勇站出来坑害主子了!原著原文如下:
(为方便大家阅读,我把原著人称与人名换成电视剧中的人称与人名,基本情节不变。)
皇帝徐徐问道:“那水?……”话音未落,却见染冬已经跪下泣道:“奴婢不是有心,娘娘去备水时奴婢接了一把,奴婢忘了自己刚在后院淘澄过白矾,不小心手指上沾到了。”皇帝还是那样轻轻“嗯”了一声,似梦游一般道:“皇后。染冬年纪大了,做事又不当心,不能再留在你身边伺候了,打发她出去吧。”皇后低一低头,答了声“是”。
皇后看到这一幕不知该作何感想,私下里应该会气得肝脏剧痛、口流鼻血吧?谁要你这该死的出来顶罪?你这是给本宫顶罪还是来给本宫“定罪”?你是唯恐本宫不死吗?
所以说,人要想成功或者想要立于不败之地,寻找聪明默契的合作伙伴很重要。不怕对手强,就怕队友弱,关键时刻不是被对手所击倒,而是被自己的队友所绊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