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ChìShíZhī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中药材赤石脂的各方面信息。别名:赤符(《吴普本草》),红高岭(《增订伪药条辨》),赤石土(《中药形经验鉴别法》),吃油脂(《中药志》),红土(《药材学》)。
出处:《本经》
来源:中药材赤石脂主要来源于硅酸盐类矿物多水高岭土,它呈现一种红色块状体。在采集过程中,人们会挑选那些红色且滑腻如脂的块状体,并去除其中的杂石和泥土,以确保药材的质量。生境与分布:赤石脂主要产于福建、河南、江苏、陕西、湖北、山东、安徽、山西等地。
原形态:它属于单斜晶系,通常不以结晶状态存在,而是多为胶凝体。这些胶凝体常染有白色,并夹杂着浅红、浅褐、浅黄、浅蓝、浅绿等色彩。当赤石脂新鲜断裂时,其断面呈现出蜡样光泽;而疏松多孔的则呈现出土状光泽。其断口平坦,呈现出贝壳状。赤石脂的硬度在~2之间,比重则在2.0~2.2范围内,这个范围会随着水分子的含量产生变化。它的性质脆硬,但可塑性强。干燥的致密块状赤石脂在干燥时容易裂成碎块,并带有土样的气味。赤石脂主要产自岩石的风化壳和粘土层中。生境与分布:赤石脂主要产于福建、河南、江苏、陕西、湖北、山东、安徽、山西等地,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
原形态:它属于单斜晶系,通常以胶凝体形态存在,这些胶凝体常带有白色,并夹杂着浅红、浅褐、浅黄等多种色彩。当赤石脂新鲜断裂时,其断面呈现出蜡样光泽;而疏松多孔的则呈现出土状光泽。其断口平坦,呈现出贝壳状。赤石脂的硬度适中,比重在2.0~2.2范围内,且可塑性强。干燥的致密块状赤石脂在干燥时容易裂成碎块,并带有土样的气味。它主要产自岩石的风化壳和粘土层中。
性状与成分:赤石脂的性状为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其表面呈现粉红色、红色至紫红色,或有红白相间的花纹,光滑如脂。质地细腻,易砸碎,断面平滑,吸水性强。用舌舔之,会有粘舌的感觉,并带有泥土的气味,味道淡。其化学成分主要包含水化硅酸铝,同时含有相当多的氧化铁等物质。
炮制方法:赤石脂的炮制过程包括拣净杂质、碾成细粉、用醋和匀、搓条切段、晒干等步骤。之后将其置入坩埚内,在无烟的炉火中煅红透,取出放凉即可。
归经与性味:赤石脂归入脾、胃、大肠经,具有涩肠、止血、收湿、生肌的功效。其性味甘涩,温。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湿热积滞者忌服赤石脂,孕妇也需慎服。此外,赤石脂还与其他一些药物存在配伍禁忌。
功能主治:赤石脂主要用于治疗久泻、久痢、便血、脱肛、遗精等症状。同时,它还可以治疗崩漏、带下以及溃疡不敛等病症。①《本经》记载,赤石脂能治疗黄疸、泄痢、肠澼脓血,以及阴蚀下血赤白、邪气痈肿、疽痔恶疮和头疡疥瘙等病症。②《别录》进一步阐述,赤石脂不仅能养心气、明目、益精,还能疗腹痛泄澼、下痢赤白,同时对小便利、痈疽疮痔以及女子崩中、漏下、产难等病症也有疗效。③《药性论》指出,赤石脂能补五脏虚乏,显示其全面性的滋补功效。④《日华子本草》则详细列举了赤石脂的多种用途,包括治疗泻痢、血崩带下、吐血衄血等,并指出其能涩精淋沥、安心镇五脏、除烦疗惊悸等。⑤《珍珠囊》强调赤石脂的固脱作用,凸显其在治疗滑脱病症方面的独特价值。⑥《纲目》进一步指出,赤石脂不仅能补心血、生肌肉、厚肠胃,还能除水湿、收脱肛,展示其广泛的治疗效果。⑦《本草汇言》则综合了前人的观点,指出赤石脂能渗停水、去湿气、敛疮口,并固滑脱、止泻痢肠澼等,是对赤石脂功效的全面总结。
此外,文中还提供了赤石脂的多种用法用量及复方,包括治疗少阴病下利脓血、伤寒服汤药后下利不止、大肠寒滑小便精出等多种病症的具体方剂和用法。这些内容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⑦针对血痔下血多的情况,推荐使用赤石脂、白矾、龙骨及炒研后的杏仁,共同捣罗为末,炼蜜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剂。每日空腹时,以枣汤送服二十丸,每日两次,直至症状缓解。(《圣济总录》赤石脂丸)
⑧对于小便不禁的问题,可以尝试使用牡蛎(白色)和赤石脂(捣碎)进行调理。将两者研匀后,用酒煮面和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剂。每日空腹时,以盐汤送服十五丸。(《普济方》牡蛎丸)
⑨若有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的症状,不妨尝试赤石脂、蜀椒、乌头、附子和干姜的组合。将这五味药研成粉末,加入蜂蜜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剂。每日空腹前服用一丸,一日三次,直至症状缓解。(《金匮要略》赤石脂丸)
⑩针对痰饮盛、吐水无时节的问题,由冷饮过度引发,导致脾胃虚弱,无法消化食饮,食饮入胃后变为冷水并不断反吐。此时,可以使用赤石脂三斤,捣筛成散剂,每次服用方寸匕,一日三次,酒或饮均可作为送服之用。逐渐增加至三匕,直至服完三斤。(《千金翼方》赤石脂散)
⑾若患有反胃之症,可选用赤石脂一升(质地细腻无砂者),研磨后加入蜂蜜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剂。每日空腹时,以生姜汤送服十丸,逐渐增加至二十丸。(《圣惠方》赤石脂丸)
⑿对于外伤出血的情况,可以采用赤石脂、五倍子和松香等份研细末后撒于伤口,加压包扎的方式进行止血。(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