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何许药也?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三叶半夏的干燥块茎。其性温,味辛,有*,归脾、胃、肺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其含有生物碱、多糖,有机酸,具有镇咳化痰、止呕、抗炎等作用。
如果你不翻阅古籍,可能还不知道半夏这个圆滚滚的小可爱入药历史已经有两千多年了。但由于半夏有*,直接药用会产生很大的*副作用,生品不作内服药。
因此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常常加入物料对其进行炮制,从而达到减*增效的作用。就比如,咱们现在常见的法半夏、姜半夏等,都是半夏的炮制品。
自古以来,半夏多采用以多物料多流程为核心的复制法进行炮制。啥叫“多物料多流程”呢?就像炒菜一样,为了味道好吃,你得加进去葱姜蒜辣椒酱油等诸多调味料,处理的时候还得腌、撕、切、剁等各种工艺,才能呈现出舌尖上的美味。有*的中药也要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减*增效,保我等凡人肉身健康平安。
实际上这个复制法主要是将净选后的药物中放入一种或多种物料,在一定的流程下进行炮制。
这种方法最早出现在唐代,比如《千金翼方》中的造熟、干地*。没有统一的工序,根据不同的炮制品,有其特有的物料和流程。一般将需要炮制的药物通过净制后,放进所需容器内,加入一种或多种物料,按不同流程,如浸、泡、漂,或蒸、煮,或数法共用,反复炮制达到规定的质量要求。
其中物料包括生姜、白矾、甘草、石灰等。由于不同的流程及炮制物料的作用,其炮制品的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功效不一,用于治疗不同的疾病。
01
物料对半夏炮制的影响
半夏加物料炮制的方法起始于南齐,而真正进行繁琐炮制肇始于宋元。现代应用的半夏炮制方法延续了宋元之风,炮制繁杂且用量很小。
历代所应用的辅料较多,主要有姜、米、醋、猪苓、米泔、麸、浆水、酒、矾水、白芥子、香油、菜油、皂角水、吴茱萸、甘草、羌活、巴豆、李仁、猪胆汁、芒硝、盐、牛胆及蜜等。看来古人为了给半夏减*也是充满试验精神,什么都要拿来试一试。
其中沿用至今并得以推广的为甘草、石灰、生姜、白矾,有单用一种辅料,也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合并使用。
▋甘草和石灰对半夏的影响
由于目前对半夏单独用甘草或单独用石灰炮制的研究较少,而炮制半夏多以两种物料联用,即为法半夏。
明代《本草纲目》最早记载法半夏:“用大半夏,汤洗七次,焙干再洗,如此七转,以浓米泔浸一夜,每一两用白矾一两半,温水化,浸五日,焙干。以白铅霜一钱,温水又浸七次,以浆水慢火煮沸,焙干收之”。
而与目前法半夏炮制方法相近的为《本草汇纂》中记载的“浸七日,逐日换水,沥去其诞,同皂荚、白矾、姜汁、甘草递浸,以制其*。次日用皂荚水、白矾水、生姜水、甘草水各浸七夜,即为法制”。
以上炮制法半夏采用多种物料反复炮制,其工艺较为繁琐,如今炮制方法同样能达到很好的疗效但工艺精简了很多,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了不必要物料的浪费,使法半夏更有利的投入生产,应用于临床。
▋白矾对半夏的影响
白矾的应用历史悠久,早在宋代首次采用白矾来炮制半夏。在《圣济总录》中记载“白矾水浸七日,焙干”,也记载了白矾水煮制:“白矾水煮软,切焙”。《小儿卫生总微论方》记载“白矾水浸,去滑,炒*”;《证治准绳》中以“白矾水煮干为度”;另有“白矾水,皂角,巴豆浸煮”等。目前单用物料白矾炮制半夏的炮制品名为清半夏。
▋生姜和白矾对半夏的影响及合用对半夏的影响
以中医的相畏、相杀为理论依据,采用物料生姜炮制半夏制其*性,开创了半夏不仅限于汤洗减*,还可以加入物料进行炮制的发展阶段,后续很多医药古籍均记载了姜制半夏。
在晋?《肘后备急方》中提到“半夏*以生姜汁、干姜并解之”;最早出现以姜为炮制物料的是南齐?《刘涓子*遗方》“汤浸七遍,生姜浸一宿熬过”。《本草经集注》也记载有“半夏有*,用之必须生姜,此是取其所畏,以相弑耳”,是将生姜与半夏配伍的临床经验应用于炮制。
而以生姜作为炮制半夏的物料,最早记载于宋代《卫济宝书》中“用水湿透,内无白心,入明矾、生姜水煮透,略干切片”,为姜半夏。它是加入两种物料进行炮制而成,即生姜白矾合用。
02
多流程炮制对半夏的影响
半夏多流程炮制主要包括浸、泡、漂、蒸煮等,而最早记载炮制半夏的方法为汤洗,即用热水去滑洗尽表面的黏液质,达到减*作用,而后有所改进,采用水浸漂、加药浸泡、水煮或加物料煮等形式来进行炮制,在整一套炮制流程中,可能是采用一种流程,也可能是多种流程联用,反复炮制,来达到炮制最佳效果。
▋汤洗
半夏的炮制方法最早可见于《金匮玉函经》,其中写到“不咀,以汤洗十数度,令水清滑尽,洗不熟有*也”。当时人们已认识到生半夏的*性,需“汤洗”至“滑尽”,否则“戟人咽”。
梁?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详细的记载汤洗:“凡汤酒膏丸散用半夏皆宜完以热汤,洗去上滑,手搓之,皮释随剥去,更复易汤搓之,令滑尽,不尔戟人咽”。
▋浸漂法
宋代《博济方》中最早提出:“以水浸一七日,每日早晨换水,足取出令自干”,《小儿药证直诀》中提到“汤浸七次”,《校注妇人良方》中提到“水浸洗”。
生半夏在炮制过程中,为了去滑降低*性,都经过了长时间的“水浸漂”,可能由于部分“有机酸”溶于水而损失,导致其含量下降。
▋浸泡法
半夏炮制之初多需“水浸泡”,唐代《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中首先提出“汤泡”,元代《卫生定鉴》,明代《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清代《医门法律》等都有泡法的记载。
从药效成分的含量测定结果看,不同炮制方法对半夏中有机酸、多糖、总生物碱、核苷类成分的含量有显著影响,除了清半夏的多糖含量上升外,其它各炮制品各药效成分均呈下降趋势。
这些固有药效成分的降低,固然伴随着药效作用的降低,因此这一结果与“半夏不经炮制直接入汤剂效果更佳”的说法相一致。
也可能因为如此,半夏后续发展的炮制方法,多半需要添加具有相似药理作用的物料(例如:生姜、甘草等),其用意除了中医意义上的解*、扩大治疗范围和改变药性之外,还有在水浸去*而药效降低的固有程序下,添加物料以保持半夏的药效。
▋煮法
最早于元代《活幼心书》载有“汤煮透滤仍锉焙干”。《医学纲目》中提到“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渣”。《中国药典》年版记载姜半夏就是采用煮法:去净制好的半夏药材,用水浸泡至內无干心,以生姜汁、白矾与之共煮透,即得该炮制品。
03
如何保证半夏品质
半夏虽然现已有一套完整的炮制规范,但仍需改善。
比如就《中国药典》年版而言法半夏的炮制方法,其采用多物料多流程的方式,仅记载了物料用量的要求,但是石灰加水量、浸漂时间、浸泡时间、干燥温度等均没有明确的量化指标,单凭麻舌感和外观来决定半夏炮制优劣,较为主观,缺乏客观、量化的质量评价标准。
另外法半夏炮制品存在生产周期长,易破碎等问题,均需进一步考察解决。探究是否能通过改变温度、加水量等参数来解决存在的问题。
以多物料多流程为核心的炮制方法可以使半夏的*性大大降低,不同物料不同程度地改变其药效,扩大药用范围,更好地应用于临床。但是炮制在降低*性的前提下,并不是绝对安全的,比如清半夏、姜半夏的炮制加入了物料白矾,引入了铝离子,铝残留过高,长期接触或摄入易诱发老年性痴呆。
因此在炮制生产过程中,要严加把关,在提高炮制品生产率的同时,保证安全可靠性。所以在《中国药典》年版将白矾残留量作为清半夏及姜半夏检查项之一。
另外,在用药时也要考虑到对特殊人群的用药量,需谨遵医嘱。
想对半夏的炮制了解更多,欢迎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全文阅读。
来源:崔美娜,钟凌云,张大永,杨明.中药半夏复制法炮制的研究进展.中国中药杂志,(06):-
编辑:小令审核:小也·完·
每天推送3条信息
别忘记点开“余下1篇”
文章好看就点“在看”
欢迎将本号设为“星标”
更新将第一时间出现在您的订阅列表里
转载/加入读者群请联络:gegeling49
好文推荐:
半夏会动了胎气吗文章内容仅供思路参考,非中医药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部分图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原创投稿合作:cjcmmxinmeit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