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自然界充满了磁场,人们生活在“磁”的世界里。自两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把磁石当作药物治病以来.历代医家对它进行了大量临床实践,涉及到内、外、妇、儿各科,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从目前国际上对生物磁场、人体科学、磁疗的研究成果来看.中医对磁场的认识和运用,其贡献并不亚于指南针的发明.因此,继续探讨祖国医学对磁疗的认识和运用,将有助于医学事业的发展.
一、对磁石的直接运用
直接运用是指将磁石或以磁石为主的合方作为汤剂、丸剂直接口服.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齐王侍医遂病,自炼五石服之”.《抱朴子》里说:五石是指丹砂、雄*、白矾石、曾青、磁石.可见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医家就开始用磁石治疗疾病了。东汉成书的《神农本草经》认为磁石可“疗周痹风湿,肢节中痛,不可持物,洗洗酸痛,除大热烦满及耳聋”。唐·孙思邀在《千金方》中首次用磁石配硃砂、神曲制成“磁硃丸”.并认为“常服益眼力”,“主明目,百岁可读论书.”《圣济总录》说它可以“治肾脏风虚,眼生黑花。”到公元六世纪,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把磁石的治疗作用扩大到“养肾脏.强筋骨,益精除烦,通关节,消痛肿鼠痰、颈核喉痈、小儿惊痫;炼水饮之,亦令人有子”。公元七世纪的《新修本草》以及《备急千金要方》提出了治金创出血:“磁石末饮之,止痛断血”。《玉揪药解》也说它能“治阳痿、脱肛、金创、肿*、敛汗止血.”《本草从新》认为磁石还可“治恐怯怔忡”.至明朝,伟大的药物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总结了磁石在医学上的十几种应用:肾虚耳聋,眼花内障,小儿惊痫,大肠脱肛.金创出血.子宫不收,阳痿,各种肿*等.可谓集磁疗之大成.
可见,随着历史的发展,磁疗的运用范围也日益扩大,由最初的治疗内伤杂病,发展到治疗外科疮疡.归纳内服磁石的药理功能大致为:益精强身,潜阳纳气,镇静止痛。这些功能与磁石的性味、归经有关,但更重要的是磁石具有对立的两极.含阴阳之性,能交通阴阳,所以它在调节体内阴阳方面,确有独到之处.下面谈到的体外磁疗更是与此有关.
二、体外磁疗
体外磁疗也可以说是对磁石的间接运用,即不通过人体消化道,或部分通过消化道而达到治疗效果的一种磁疗法,它往往与作用于人体的部位相隔一定空间,通过具有一定能量的“场”来起作用.
唐代的冯资在《云仙杂记》中记载:“益精者无如磁石,以为益枕,可老而不昏,宁王宫中多用之”.“多用之”说明在唐代人们运用“磁场”益精养寿,使头脑轻健的方法已相当普遍。现代生物磁学的研究也认为.一定强度的磁场可使人体细胞高度有序化排列,生物电流趋向平衡.至北宋,何希影在《圣忠方》中讲到用磁石“治小儿误吞针”.古代科学家沈括在《忘怀录》中也提到把磁石放人水井中,用井水疗疾,这是古代劳动人民最早用磁化水治疗疾病的记录。间接用磁石治疗耳聋的记载最早见于严用和的《济生方》,他在治疗肾虚耳聋时常将“真磁石一豆大.穿山甲烧存性研一字,新棉裹塞耳中,口含生铁一块,觉耳中如风雨声,即通。”而杨士赢在治疗耳卒聋闭时基本也用此法。《直指方》记载:“吸铁石半钱,入病耳中,铁砂末入不病耳中,自然通窍。”说明磁场不仅可治肾虚耳聋.而且还可治疗暴病耳聋。余听鸿在其《诊余集》中载一脱肛病案:“某子患脱肛载余,出二寸不能收,痛苦万状,百药不效,就诊华墅姜姓医.将锈铁三斤,浓煎沸汤,置便桶内熏洗,再将活吸铁石二两,煎浓汁饮之,其肛渐渐吸之而上,再服补托之品,调理月余而痊”。其奥妙实在于磁石具吸铁之性,引之而上行。足见医疗手段之高明。
从上述医家对磁场的运用来看,磁场的功能正象《日华子本草》及《本草衍义》所载:“治眼昏,筋骨羸弱,补五劳七伤”,“肾虚耳聋目昏者皆用之.”近年来的临床实践还表明,磁场具有镇痛、抑菌、消炎、活血、化痰等作用.其补肾填精、益气升提、活血镇痛等功能无不是通过“场”来起治疗作用的。既然“场”与“精”、“气”、“身”有如此奥妙的关系,难道还不值得我们深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