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矾山”之名,历代传承、沿用至今,矾山自唐贞观年间因盛产明矾而得名成镇,迄今已有多年历史。
自唐中宗时期,开始采矿煎炼矾,到了北宋时期,已成为全国五大白矾产区之一。因矾矿业的发展,山下逐步形成商业集镇——矾山镇。新中国成立初的年,置矾山区。年撤销矾山区,次年则置矾山为县直属镇。年5月,将镇改为公社。年4月,改公社仍置为县直属镇,辖矾山、钟山办事处和3个居民委员会。年7月撤砖桥乡并入矾山镇成立新矾山镇。
矾山镇位于庐江县东南部,距县城27公里,地处庐江、无为、枞阳三县交界,是全县山场面积最大的镇,拥有山场10.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5%以上,是省级生态建设试点镇;是安徽有名的富硒之乡,“安徽富硒蓝莓第一村”乐华村有千亩蓝莓种植基地,经权威机构检测土壤中每公斤含硒量达1.32mg;是矿产资源丰富的镇,明矾石储量全国首位,还有铁、铜、高岭土、地开石等多种矿产。矾山镇文物古迹有庐江姚氏围楼、洪氏宗祠、祠山殿、云雾寺等。著名人物清朝抗法英雄、四川总督刘秉璋就是矾山人。
矾山镇先后荣获“安徽省首批扩权强镇试点镇”、“安徽省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镇”、“合肥市文明乡镇”、“省级生态乡镇”等殊荣。
1、叫化窿:相传唐初,有班大宏、班二宏兄弟俩人,从江南逃荒至庐江一带,因生计无着,四处乞讨,有日行至昆山(今矾山)境内,因夜晚无处栖身,兄弟俩人将小矾山一石窿——后称“叫化窿”作栖身之处。偶尔讨得生食剩饭,便在洞外垒石为灶,生火煮食,久而久之,灶石经火烧、日晒、雨淋,折出莹莹透亮的晶粒,兄弟俩人初见此物,出于好奇,就用舌尝之,觉之苦涩,不能食用,弃投水中,须臾化去,但见水质澄清,泥沙沉淀,竟有净水之妙用。因此,班氏兄弟俩人很得意,就按此方法试作一番,随之宣扬开来。于是附近农户便在农事之余,开山辟路,采石煎矾。初发之时,规模很小,无窑厂,只是各户小型作业,后发展联户作业,规模逐渐增大。后世人们尊班氏兄弟为采石炼矾的始祖——“开山公”,建祠立庙,供为神灵。从此“叫化窿”闻名于世。
2、大照壁生死桩:位于原小矾山采矿区,由于自唐经历朝开采矾石,均用手工操作,用锤、赞子在石壁上凿方形眼,再用铁锨将山石硬锛闸,经常年累月形成今存的数丈高悬岩陡峭的石壁,历代人称“大照壁”。因此处石质较好,为了生计,采矿工人削松为钉,壁顶打桩,搓麻为索,缘索而下,打眼采石,倘木桩松动或绳索脱断,就会掉落悬崖,危及性命。为此,采石工人们称这木桩为“生死桩”,矿工的性命就系在这小小的木桩上,工人们都是自己打桩、拴绳,纵然是父子,也各打各的桩,唯恐出差错。当时广为流传四句话:父子钉桩互不让,只因生命无保障;怨恨悬岩求衣食,若不小心把命丧。
3、矾山老街(千年独轮车辙):位于矾山镇东南边的矾山老街,街道自上而下有缓缓的陡度,路面全由青石板铺就,每块青石板路面上都有几道深深的车辙印痕,深处足有3厘米,见证了矾山千年采矾人手推独轮车劳作的艰辛。两侧有看似很古老的建筑,有木结构的,也有毛石砌筑的,每幢建筑之间均有典型南方建筑风格的风火墙。
失曹岭:相传东汉三国鼎立时期(公元年),赤壁之战,火烧连营,曹操兵败之后,逃至昆山(今矾山)境内。一日曹操因兵败之故心情十分沉重,独自一人骑马前行,不料,马蹄踏入路边草丛中,惊动了一群小鸟,曹操座骑失惊,一阵狂奔,曹操大惊失色,大叫一声“天灭我曹某也”,即从马背上摔下,翻了几个滚,被一树挡身,幸运无伤,他爬到山顶,不觉天色*昏,此时前不见村,后不见自己的将士,正当曹操心急如焚、六神无主之时,曹将张辽带兵赶到,曹操看着身边数百名将士狼狈不堪的样子,为稳定*心,他仰天大笑道:“天不灭我曹某也”。此后,矾山的东山岭即叫“失曹岭”。并传下一句佳话:赤壁遭火烧,兵败如山倒,将兵士气颓,东岭传失曹。
4、天光山石镜:位于矾山镇新中村天光山,山顶有块巨石,长约2米、宽约70厘米,石面朝南,明亮晶色,可照数十里外村庄、树木、人家。相传一富户小放牛娃,一日放牛至此山,偶见石镜照见他家主妇解手时在缸里抓菜,中午放牛回家,吃饭时不吃菜。饭后大师傅问其故,小放牛娃将石镜上所看之事告之。大师傅一怒之下责问主妇,主妇羞愧难言,盛怒之下上山用瓦片刮擦镜石,致其镜石不明至今。
5、矾矿遗址:矾山矿藏面积约20多万平方米,明矾石总储量1.3亿吨,居全国之首,有“矾都”之称。矾矿遗址由6座煅烧炉,1座烧水高炉和生产作坊及相关遗址组成。与旧址相连的矾山老街民居,是矿业经营者与矿工居住区。矾山炼矾历史可追溯到唐朝。北宋时期,矾山已成为全国5大白矾(即明矾)产区之一,明矾开始远销海外。矾矿遗址见证了矾业生产与商贸发展过程,是一个难得的矿业生产遗址。
6、钾明矾手工制作工艺:已被列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流程为采矿→焙烧→风化→浸取→沉降→加热→结晶。各工序简述如下:1、采矿。自60年代初采矿由原来铁锤打眼改用钻打眼,运输由原来的人力抬、挑改用矿车。2、焙烧。目的是将明矾石中不溶的硫酸铝钾变成可溶的硫酸铝钾,经过焙烧的熟石俗称母子。3、风化。不断加水于熟石表层,让其自行析出硫酸铝钾细小晶粒,同时生成结晶体,使熟石体膨胀而疏松,风化后的熟石俗称碴子。4、浸取。风化后的熟石中硫酸铝钾与大量的硅及杂质夹杂在一起,用水将可溶的硫酸铝钾与硅及杂质分离,制得混浊的硫酸铝钾溶液。5、沉降。让混浊的硫酸铝钾溶液自由沉降,借重力作用除去大部分泥砂。6、加热。将沉降后的硫酸铝钾溶液加热到℃左右,放入结晶池不能低于90℃。同时,加热时可调节溶液浓度,浓度要求一般夏季为30-32波美度,冬季为28-30波美度,以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7、结晶。溶液放入结晶池后,在上面加放5-10厘米厚的母液作为覆盖水。在头几天,结晶池内上下两液间热交换,溶液中的泥灰开始向池底沉降,在池壁口边母液中析结明矾晶体。结晶周期一般为20-24天,抽去母液即可铲矾。
7、姚氏围楼:位于矾山镇新中村姚院村民组,俗称升子楼,因建筑外形似升子形而得名,始建于明朝天顺年间,距今有余年历史,被列为庐江县第三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建筑原为五进,现仅存三进,每进五间房屋,中进有楼,上下两层,现共有房屋30余间,占地面积约平方米,属于徽派姚氏民宅。楼房梁柱都雕刻有各种鸟兽图案,前大门头有石门头、石门框,大门头有石刻字“永建乃家”,门前有对石狮;二门有石鼓,刻有“麒麟送子”、“龙凤呈祥”;三门有对石礅,刻有花草、鸟、鱼图案,十分壮观,是典型的徽州风格古建筑。
洪氏宗祠:位于矾山镇砖桥街道,始建于清康熙元年,距今余年,几经沧桑,迭有废兴,族谱仍保存完整,是庐江县现今唯一保存完好的姓氏祠堂,被列为庐江县第三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祠占地面积余平方米,建筑面积0余平方米,分为三进两院,属徽派木质古建筑。自年元月开始,海内外洪氏族人捐资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了整修,于年8月竣工。修复后的洪氏宗祠前进为古万年台、中进为议事厅、后进为思恩堂,整幢建筑雕梁画栋、色彩斑斓,具有很高的古迹存留和观赏价值。
8、刘秉璋故居:位于矾山镇刘墩街道,系晚清淮*名将刘秉璋筹资建设,现四周山墙还保存完好,是保存转好的晚清文化遗产,被列入庐江县第四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秉璋,公元年生于矾山镇刘墩村,年在家乡病逝,官至四川总督,曾在东南沿海一带抗击过法*侵略,是我国的民族英雄。
9、石峡竹海:石峡竹海绵延庐江、无为、枞阳三县,纵横几十里,素有“皖中竹乡、天然氧吧”之称。石峡满山遍野都是竹林,山中曲径通幽、溪水潺潺、绿意满眼、空气清新。每年春天,山中嫩竹拔节,破土而出,让人充分体验重归自然的乐趣。
10、祠山殿:位于矾山镇钟山社区张庄村民组,始建于南宋年间,因南宋名将张泽生前战功显赫,死后被封为慈山神,乃建慈山寺,由清朝乾隆年间矾山籍华阳县令卢公筱湘改为祠山殿,并撰写碑文,载入县志,一时香火鼎盛,灵馨远播,成为庐南名刹。
11、云雾寺:位于双庙村抱龙山中上段,四面环山,山青水秀,翠竹丛生,占地4.07亩,始建于唐初。鼎盛时期,有僧人数百人,有大佛殿、海岛百子堂、关圣殿、转轮十殿及厢房20多间。
12、双顶山:位于矾山镇西南方向,传说当年九华菩萨寻找落脚之地,远见此山高大陡峻,山势磅礴,想在此久居,可当一脚踏上山顶,不胜其力,山顶一分为二,两顶之间似脚踩一样,故后人称此山为双顶山,高米,山脊背有磨子石,山上有双峰寺,始建于年,供奉地藏王、观音菩萨,香火旺盛。
13、钟鼎山:又名钟子山,高米,山顶上有石狮、龙池泉、菩萨床,东南有龙潭冲,泉山四季长流不息。
釜顶山:因山顶平坦稍凸,形似倒扣的大锅而得名,高米,为庐江县第二高锋。山上有东风庵、西风庵,西风庵洞口近似圆形,洞深难测,据传通往长江,山上泉水长流不断,洞前绿树成荫,风景如画。
14、*山寨:*山寨海拨米,横亘于东明村的东南方,像一道隔离天日的巨大屏障,又似一把摊开的大扇子。*山寨到是纵横的沟涧,晴天石涧流水潺潺,泉水叮咚,雨天悬崖陡峭处,激流飞湍,瀑挂九天,沟涧、峰峦、壁涧,相映成趣,浑然天成,无不显示生机和灵气。